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探访马来西亚生活的天津村人,必须要找到被天津村后裔尊称为“活字典”的胡占成。本报记者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这位78岁的老先生,听他讲述了当年108户天津移民下南洋的历史。
胡老先生如今仍居住在老天津村旧地附近。当记者在天津村第四代后裔莫尼卡小姐的引领下见到胡老先生时颇感意外:老人身患脑中风已经20年了,左半身行动受限,需每天躺在长期放在门口的藤制躺椅上。但听说记者是从天津远道而来时,老人坚持自己起来并拄着金属拐棍颤抖着一点点挪到两米以外的沙发上。老人很激动,天虽很热,但他坚持让小孙女拿来花衬衣吃力地自己穿好。他的口齿已不太清楚,但历史的记忆却似乎已经镌刻在了脑海里,无论问到天津村移民的哪一户、哪一家、哪一人,老人都能操着时隐时现的天津口音准确无误地给予回答。
胡占成老人为记者揭开了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当年英政府在马来西亚大力发展橡胶业,因外运困难需要修建铁路,而当地的土著人无人能干,于是英政府欲在中国华北一带聘人。为此中英政府当时签订协议,详细规定了每户被聘来马开发者的权益:需携带家眷,赠10英亩土地及房屋、农机具等,南下路费也由英政府出资。于是才有了当时天津及周边的108户人家,于1913年9月20日在天津新港上船,在海上漂了九天抵达香港,在香港转乘较大的货轮,又经过28天的漂洋过海,于同年11月1日来到英国属地的北婆罗洲,即现在的沙巴州首府亚庇上岸。当时的亚庇一片原始森林,说起当时的情景,一种说法是“咱们的人一下船就哭了,这是个什么地方?热啊!与北方完全不一样”;也有一种说法“咱们的人一下船就笑了,这里森林丰富,有的是柴烧啊”。但无论是哪一种说法,当时随船来的女眷全都是“三寸金莲”,再加上这里非常原始,于是大伙只能暂住在码头的大货舱里,后被安排到了离亚庇一公里外的地方,当时的英政府为108户人家在兵南邦路一带搭建分配茅屋。然后抽签,从1号到108号分配土地及茅屋……此后村民们以种菜、种地谋生,后来英属北婆罗洲政府教导种植橡胶树,开始了以后的以割胶为生的生活。
当年的108户、439口人,如今已经繁衍到近万人。当年以农业为主的天津村人后裔如今除一少部分外,大多已不再如当年那样聚居,而散居在东马来西亚的许多城镇甚至海外,但仍以工作和生活在沙巴州首府亚庇市的居多。(张淑梅 刘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