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自幼脑瘫经过手术后得以上学 他们,每天背着100斤的他上课吃饭去厕所
背同学上学,不是发生在偏远的山村,而是发生在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主人公是货真价实的3名津城“90后”。
抱起、放下、背起、再放下
一连串动作很默契
星期五上午9点10分,位于河西区梅江白云山路的天津市国际商务学校刚下课,0807班的刘旭、张启伦、陈君立即默契地行动起来,准备前往学校的活动室。坐在第一排第一桌的刘旭收拾好桌子上的文具,扶着桌子站起来,此时,高大的陈君早已等在他身旁,娴熟地将刘旭抱起,放在张启伦推过来的轮椅上,全套动作用时不超过3分钟。教室在一楼,正对着楼门的位置,轮椅只推了几步就到了台阶前,陈君迅速背起刘旭,待张启伦把轮椅拖下台阶后,再慢慢把刘旭放下。
中职校里的3个天津老乡
自然而然成了兄弟
天津国际商务学校是一所全国招生的中职校,都来自天津的刘旭、张启伦和陈君3人自然成了好朋友、好兄弟。曾经因患脑瘫做过手术的刘旭年纪最大,被称为“旭哥”,虽然行动不便,但刘旭性格开朗乐观,主意不少,是3个人中的智多星。张启伦性格独立,责任心强,既是学校的学生会干部,也是3个人中的“总务”。陈君是3个人中块头最大的,也更多地承担起背“旭哥”的任务。张启伦和陈君都喜欢篮球,冬日的暖阳里,刘旭安坐在阳光下的球场一隅,给两个兄弟加油的场景,格外令人感动。
由于身体原因,刘旭不住宿舍,每天早晨,父亲用电动三轮车把他送到学校,晚上再来接他回家。在学校的一整天,就是两个兄弟背他上下楼,去吃饭、去厕所。
入学之初,0807班的教室在三楼,“背”的任务挺重,张启伦和陈君两个人就轮着背。新班主任赵涌接手后,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向学校打了报告,于是把0807班调到了一楼。
背100斤的“旭哥”上下楼
两个大男孩抢着干
这样,张启伦和陈君的任务没那么重了,但是每周的机房课,还是要上下楼。原来,0807班的机房课在位于二楼的四号机房。机房在距离教室100米外的教学楼里,每周两次的四号机房课,陈君和张启伦都会争着背刘旭上下楼。刘旭身体比较弱小,1.65米、50公斤。陈君很壮实,1.78米、65公斤,他背起刘旭来十分轻松。张启伦虽然个头稍小一些,也不甘示弱,经常抢着背刘旭。
上楼容易下楼难。十八九岁年龄的孩子,自己下楼时恨不能一路小跑,背上同学却格外小心。每当下楼时,陈君就抢着背刘旭,他说自己劲大、有准儿。被问到“背同学多少次、爬过多少楼梯”时,两个孩子谁都记不清了。被问到“背同学累不累”时,他们异口同声地说,“不累。”健谈的张启伦还说,“出力长力。”刘旭在一旁不好意思地笑了。
宁愿自己走“不麻烦同学”
帮助接受得不坦然
对于两个同学的帮助,刘旭接受得并不那么自然。起初,他死活不让同学背,一个人拽着楼梯扶手一步步地蹭。还是陈君来得干脆,一把把刘旭拽到肩上背起来,三步并作两步放到轮椅上。几次之后,刘旭也就接受了。虽然如此,刘旭说他还是宁愿自己走,“不忍心麻烦同学。”后来,学校又把0807班的机房课全部调到一楼的一号机房,这样一来,“背”的任务再次减轻,刘旭的心才放松了些。
刘旭的父亲刘齐海是一名普通工人。“自从进了这所学校,我发现他更懂事了,学习也更用功。”对于学校和帮助刘旭的两个孩子,刘齐海心存感激,“真是两个好孩子,我和刘旭他妈都有工作,如果没有学校和这俩孩子的帮助,我真不知道怎么让刘旭继续学下去。”记者 高立红 文/摄
主人公·成长故事
刘旭 1990年4月出生,家住河西区小海地。刘旭出生时因为缺氧造成脑瘫,父母斥巨资给他做了手术,他才得以结束终年与床为伴的生活,上了学,但依然行动不便。虽然腿脚不太利索,但刘旭头脑聪明,意志顽强,曾经的磨炼让他比同龄人多了一份成熟和稳重。初中毕业后,根据自己的现实情况,刘旭选择了这所中职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
张启伦 1992年2月出生,家住大港油田。张启伦很小时,父母就被派往冀东油田工作,他基本上是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上了中职后,张启伦成为学生会副主席,每周往返于大港油田与学校之间。
陈君 1992年1月出生,家住红桥区。陈君十几岁时就长得高高壮壮,还打得一手好球。不幸的是,陈君初二那年,他的父亲罹患肺癌,就在他中考报志愿的过程中,父亲不幸去世。刚上中职时,陈君因为丧父的打击很自闭,在与同学交往中,他渐渐变成了一个阳光大男孩。
主人公·实话实说
“他行动困难,
我们就该帮”
快报:背刘旭与自己的职务有关系吗?
张启伦:没有,他是我们的旭哥,他行动困难,我们就应该帮。
快报:你家里人知道这件事吗?
陈君:知道。我有一个小学同学跟我住得特别近,也在这个学校上学,他跟家长说了,后来他的家长和我爸爸买菜时见面就说起来了,大人们都认为我做这件事挺值得表扬的。
快报:你将来有什么打算?
刘旭:只有做得更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