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美女肖欣在哥本哈根接受采访
自己带锅去 自己煮粥喝
记者:在哥本哈根生活习惯吗?
肖欣:吃的不是特别的习惯,但乐施会的同事带了一个锅去,我们买了米和菜,我经常自己煮粥喝。去哥本哈根前,我还担心那边太冷,带了两件长羽绒服过去,结果都没用上。反而是今天一回天津就用上了,因为下了飞机,发现天津特别冷。现在的哥本哈根的天气,有些像中国南方初冬的气候,有点湿冷。我15日参加论坛的那天,正好赶上哥本哈根的第一场雪,为了给减排做贡献,我下了地铁冒雪走了二十多分钟路,那时,感觉确实有点儿冷了。
对了,你一定看到我在15日论坛上穿的那件红色的华服了,那是我根据旗袍的样子自己设计的。其实,这件衣服就是为一些比较正式的场合刻意准备的。衣服是在古文化街“加急”定做的,上飞机之前的那天上午才拿到。
最后半天 才去看“小美人鱼”
记者:你回来的时候,哥本哈根会议还没有出最后的“结果”。作为一名亲历者,你对这个“结果”有什么期待?
肖欣:在现场,我能感受到,大家对中国寄予很大的期望,中国也做了很多的努力。在我去哥本哈根之前,我以为这些国际谈判,也就是谈一谈,定一个协定。经历了之后,我才发现,最后出台一个协议,需要很多人的努力。在哥本哈根的贝拉中心,会议最后几天的时候,几乎每天都是凌晨三四点的时候,谈判还都在继续。
我在网上也看到一些网友的评论说,领导人或者一些其他的代表去哥本哈根,是去哥本哈根童话世界旅旅游。其实,身在其中,你才知道,不是这样的。因为根本就没有旅游的时间,他们每天都会谈到凌晨三四点,而且这两天,每天的消息好多都是凌晨出炉的。
我回来的时候,大会已经进入“加时”了,但还没有最后结果。听完温总理的演讲,我利用最后的半天去看了哥本哈根的小美人鱼港。抵达小美人鱼所在的港口时,天已经全黑了。当时,除了小美人鱼之外,我还看到了一只冰雕小企鹅。寒风中的小美人鱼和企鹅静默相望,似乎都在等待。我当时就一个人,心情特复杂。这么多人在为气候这件事努力,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所有的人都在等着一个好的结果。
现场看到了一个 “高调”的温总理
记者:在哥本哈根,近距离“零时差”听温总理演讲,当时的情景是怎样的?
肖欣:那是我第一次看到了一个“高调的”温总理。能在哥本哈根见到温总理,也成了我最大的期待……但是特别遗憾,贝拉中心从两天前就“戒严”了。尽管没能在现场听到温总理的演讲,但能在离总理最近的地方“零时差”听到总理的演讲,我仍然很激动。当时身边的同事问我,中国是谁要发言的时候,我很自豪地说,“是温家宝总理,他还是我们南开的校友呢!”
我印象里的温总理,是在电视新闻里看到的,在南方冰灾和四川地震时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的老人,他皱着眉头,甚至眼含着泪水;是在报纸上读到的,在视察返京途中,在天津站为抱着生病的孩子正为医药费发愁的母亲慷慨解囊的老人;是在甘肃的村子里看见乡亲们竖起大拇指夸奖的一位老人;是在南开大学三食堂里见到的,跟我们一起吃“大锅饭”,祝福南开永远年青的老人……我印象中的温总理,就是那么一个温和、平易近人的老人。但在哥本哈根大会上,我看到了另一种风采的温总理,他目光坚定、说话铿锵有力,他的精彩演讲让全世界了解到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所作出的艰苦努力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我带去的“玉米” 最令人感触
记者:在哥本哈根的这些日子里,最触动你的是什么事情?
肖欣:如果说感触最深的事,应该是两件事。一个就是我刚进会场的时候,发现通向会议大厅的走廊里有一块电子屏幕的展板,上面是来自世界各国的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人们的声音,我仔细在上边找了找,中国竟然是空白。这对我触动还是挺大的。于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不断地讲中国受气候变化影响的故事,这让许多其他国家的人都很惊讶,还有人专门带着记者来采访我。再就是,在15日的“今日领袖与明日领袖的气候对话”论坛上,我在讲中国的故事的时候,我的玉米很快就被联合国粮食总署的“大人物”拿走,并表示会将这个玉米带回去告诉更多的人。这让我特别开心,因为,从哥本哈根缺失中国的声音到听到中国声音,有我的一份努力。
其实,在这个会场中,你会有机会遇见特别多的人,每天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故事,甚至有人到哥本哈根去“作秀”。但我只想去哥本哈根做我想做的事情,我就是到那里帮助贫穷人去发声的。在哥本哈根,的确有机会接触明星,接触“大人物”,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是去做什么的,就会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