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美女亲历世界气候大会:我在哥本哈根的16天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乘机飞越西伯利亚,飞往家的方向。经过了十几个小时的颠簸辗转,肖欣终于回到了天津的家。而在登机前,作为代表中国民众的青年志愿者,肖欣对哥本哈根的会议结果,还在期待。
“我想当我置身上万英尺的高空,再看哥本哈根,再回首在那里16天所经历的一切,一定会有不真实的感觉。原本以为可以带着一场记忆的‘童话’回家。遗憾的是,它现在还没有结局……”12月19日,肖欣在自己的博客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肖欣,南开大学政治哲学硕士,主修环境政治学,长期关注气候变化议题。2008年,她曾到印度尼西亚考察当地的气候变化情况;2009年的7月,她参加了由乐施会主办的“对抗气候变化,爱上零度贫穷”“I DO”大型公益活动;她还曾远赴甘肃“感受”气候变化对贫困人群的影响;今年12月,肖欣代表中国民众前往哥本哈根,与全世界“分享”她搜集到的气候贫穷案例,呼吁更多人为贫穷人对抗气候变化,“用真实的故事,去给冷冰冰的碳排放数字加加温。”
从12月4日到12月19日,肖欣身处哥本哈根会议第一现场,用心地观察、体验,并发出中国青年的声音:期待着哥本哈根会议有个童话般美丽的结局。
昨晚7时20分,回到了天津。华灯初上的津城让肖欣感到格外亲切,晚8时许,她进了家门。回到家后,肖欣洗了把脸,便匆匆赶往日报大厦。晚8时40分,她便坐在了记者面前, 再一次接受了《城市快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回家,重回原来的生活,上学、写论文、找工作……”肖欣说,“其实,我的心还留在哥本哈根,因为还有惦念,还有遗憾……”
天津美女肖欣在哥本哈根留影
带去的手电筒 没来得及展示
记者:作为一名来自中国的青年志愿者,在哥本哈根的16天时间里,你每天都在做什么?
肖欣:每天都很忙碌,有很多“工作”要做。每天,我差不多都要晚上9点钟离开会场,回去后更新完博客,往往已是凌晨。转天早上8点,我们乐施会还要开晨会。现在的哥本哈根,圣诞的节日气氛已经很浓,但我却没有时间去感受,每天都在会场里忙宣传,告诉大家中国也是气候变化的受害者……
在15日参加“今日领袖与明日领袖的气候对话”活动之前,我们有个年轻人的内部交流会。在这个交流会上,我拿着甘肃农民给我的玉米给大家讲故事。然后我问他们,“你们对中国,有什么概念吗?”其中,有个志愿者说:“中国很强大,所有的东西,都是中国制造的。”这时候,我就跟他们讲,我看到的受气候变化影响的中国是什么样子,跟他们讲甘肃的故事,告诉他们,实际上在中国,一些政府的、民间的志愿者组织已经和正在通过实施一些项目,让农民的生活变得好起来。我跟他们讲了甘肃当地群众用“太阳灶”的故事。来自肯尼亚的志愿者就非常赞同地说,他们那里也有。
我这次去哥本哈根,除了带去了玉米,还带去了一个手电筒,也是甘肃当地群众给我的。在15日的会议上,由于发言时间太短,手电筒没来得及展示。像我手里的这个手电筒,很可能是我所去过甘肃农村一些家庭中唯一的“家电”。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碳排放最少的人,可能受环境破坏影响最深。
在哥本哈根的会场中,在大的场合,我的声音可以让“大人物”听得到。而在会场外,我也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
记者:去哥本哈根之前,一定做了很多的准备吧?
肖欣:对,在去哥本哈根前的半年时间里,我都在做准备。之前,我跟乐施会一起参加活动,参加培训,读各种各样跟气候变化有关的材料,好多都是特别专业的材料。因为乐施会的同事们告诉我,到了哥本哈根肯定会很忙,必须提前做好准备。我在哥本哈根能从容地应对各种各样的工作,正是因为提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