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获奖选手走下台时,脸上都露出了笑容

与领队深情拥抱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12月13日下午,为期4天的全国文化遗产保护宣传讲解员大赛在沈阳落幕,来自全国的158名讲解员参加了专业中文、专业英文和志愿者组比赛。本次大赛中出现了很多大学生、退休者甚至外国人的身影,为什么这么多人迷上当讲解员?讲解员这个职业的魅力何在?让我们走近其中的部分参赛者,听听他们的故事——
高筱琼:
参观博物馆,迷上讲解员
已经快60岁的高筱琼,是重庆博物馆的志愿者讲解员。这是她有生以来第一次到东北,第一次参加这样重大的比赛。
高筱琼原本从事会计专业,退休后一次去博物馆参观竟跟讲解员结了缘。这次比赛她讲了一个汉代陶塑的故事,她介绍小小的说唱俑表现的是二千年前的民间艺人,展馆中的它袒裸上身,高耸双肩,左手抱鼓于腰,右手指着嘴角,眉飞色舞说唱正到精彩处。
高筱琼说,在博物馆服务的三年间,每每看到这个说唱俑,自己都很感触,因为此说唱俑表现的是一个身材矮胖的侏儒作谐戏表演的情景,将欢笑带给更多观众,正好反映了自己从事讲解员志愿者服务的初衷。
乔纳森:
来到内蒙古,爱上大草原
一口流利的汉语,一身洁白的蒙古族长袍……要不是看到碧蓝的眼睛,还真看不出他是一位国际友人!来自美国的乔纳森,七年前成为呼和浩特民族学院的一名英语教师。工作期间,乔纳森渐渐被蒙古族特有的文化所吸引,进而爱上了广阔的草原、古老的文化。为使更多的外国友人也能像他一样地了解蒙古族文化,乔纳森在闲暇之余就成
了当地博物馆的一名志愿讲解员。比赛中,乔纳森讲解的是美丽的蒙古包,从布料讲到活动,从活动讲到民俗,讲到动情之处,他还像一个蒙古族青年一样比划了两下摔跤。
走出赛场,乔纳森笑起来特别灿烂,他说七年来自己已经游历了中国的许多城市,北京、昆明、成都、沈阳……当记者问他最喜欢哪座城市时,他不假思索地说:“呼和浩特,因为那里是我的家。”
黄芳香:
身为侗家女,爱讲芭团桥
“我是来自广西柳州博物馆的讲解员!”22岁的黄芳香还是大四的学生,穿着侗族民族服饰的她站在讲解台上,显得娇小可爱。
黄芳香说,在广西三江,在自己的家乡,建造风雨桥的设计方案,是从来不用图纸的,工匠们只用一根细细的竹签画出桥的图形。而且完成桥梁建筑,也无须钉铆,全部靠榫卯相合。黄芳香说,侗族工匠们运用的简支梁的力学原理,是一种非常现代的桥梁建造原理,但早在千年之前侗族人已运用娴熟了。
讲起侗族的经典建筑芭团桥,黄芳香显得很自豪。她说,参加比赛是希望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讲解员,通过她的讲述,让更多人了解侗族的文明和历史。
李羽:
先当志愿者,再当专业的
同获专业英文组一等奖的李羽是辽宁博物馆的讲解员,他独特的个人魅力,征服了在场的所有评委以及全国各地的选手。
李羽最初并没打算在博物馆工作,但一次参观博物馆的活动使他对博物馆产生了兴趣,因为在这里可以了解许多知识,还能向人们传达许多知识。于是他开始成为博物馆的志愿者,慢慢的,他爱上了讲解员这个职业,并最终成为一名真正的讲解员。
如今,从事讲解员这个职业已经快4年了,李羽说,自己并不是学英语专业的,为了练好口语,他通过看原声英文电影等方式给自己营造一种语言环境,纠正发音,再亲自动笔写出适合自己的英文讲解词,将个人的讲解特色融入其中,就是通过这样长期的训练才造就了他今天的成就。
他们这样说
大赛组委会主任、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讲解员是博物馆与观众沟通的桥梁和纽带。目前,越来越多的志愿者走进博物馆讲解队伍的行列,他们的加入,必将为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工作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英文组第一名、张氏帅府博物馆讲解员王嘉嘉:现在可以传播知识的方式有很多,图书、音像、网络……但是这些都是“死”的,唯有讲解员的讲解才是“活”的。当你面对实物,听着讲解员生动的讲解时,你才能真正了解它的历史。
记者 齐晓棠 实习生 张莹莹 摄影 王晓辉 实习生 夏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