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天津本是九河下梢诸水汇聚之地,历史上的水患多于旱灾。然而自上世纪60年代初闹过一次水灾后,在近半个世纪中,水荒常有,水灾罕见。天津的水危机红灯自上世纪70年代就已亮起,民谚“天津四大怪”之一就是“自来水,腌咸菜”。
天津市是资源型缺水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60立方米,为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十五分之一,位居全国各省市人均水资源量之末,加上入境和外调水量(如引滦入津、引黄济津),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也不过370立方米,远低于世界公认的人均占有量1000立方米的缺水警戒线。
面对严峻的缺水形势,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坚持“开源节流,节水为先,多渠道开源”的水资源供需平衡战略,持续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2005年,天津市被国家建设部命名为“节水型城市”,被国家水利部确定为南水北调东中线受水区全国第一个省级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
昨日,为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为期10天的“津沽节水行”迎来了实地考察第一天。
节约是最初的出路
早在2000年,经济上试图突破的天津市,资源性缺水问题就显得日益严重起来,“客水来量”日益减少,用水供需矛盾紧张。“新区那里,很多企业和工厂都是喝水的大老虎。”有关人士称。目前,天津的城市用水主要依赖于滦河水。1983年完工的引滦入津工程,正是从潘家口水库引出滦河水,以补给唐山、天津二市供水不足。引滦入津工程全长234千米,是当时中国最长的引水工程,平均每年向天津市输送8.1亿立方米的淡水。不过,引滦工程并未彻底解决津里的水危机。尤其是最近几年,北方地区连年干旱,水质污染,水资源的可利用量日趋紧张。
在有限的水资源下,天津的出路最初只有一条——节约。
有关数字显示,在2000年前后的几年里,天津市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达到86%,这个数字在全国来说都是比较高的。但是,即便天津做了很多,水危机并没有完全远离。
“水价杠杆”撬动节水
今年4月,天津市工业用水价格每吨由6.20元调整为6.70元,这是1997年天津市实行水价改革制度以来第八次调整水价。一位业内人士称,“这样的价格,企业如果不搞节水是根本无法生存的。”
为减少地下水资源开采,本市建立了多水源价格体系,对超计划用水实行累进加价收费制度。根据平原区深层地下水超采以及自来水供水管网情况,不同地区、不同水源条件下,地下水资源费分别是2.6元—2.0元/立方米,2.2元—1.6元/立方米。事实表明,每次调整地下水资源费,就会相应减少开采量近10%。
按照规划,到2010年,地下水资源费标准要大于等于自来水价格,利用价格的杠杆作用,实现地下水的科学利用和有效压采。在再生水价格方面,为促进再生水大规模开发利用,逐步拉大自来水、再生水价格差距,鼓励企业和新建项目使用再生水替代常规水资源。
有关数字显示,目前,本市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降至16立方米,位居全国之最。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0.95%,工业节水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科学的水价机制,也极大地增强了全市节约用水的意识。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为每人每天78升,远低于85升至140升国家标准,城市用水总量得到有效控制。
全市年缺水13亿m3
天津是我国严重缺水城市之一,水资源总量15.7亿立方米,城市供水依靠引滦入津和应急引黄济津外调水源。有关分析结果表明,多年平均条件下现状年全市缺水近13亿立方米,城市缺水近3亿立方米,区域水资源短缺形势十分严峻。此外,本市水源存在“常规水源单一、地下水超采严重”等问题,使得水资源短缺问题已成为天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紧迫、最直接、最主要的资源性约束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