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我国第26次南极科学考察即将起航。考察队的251名考察队员将乘坐“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奔赴南极,这是自1984年我国首次南极考察以来人员最多的一次。在考察队员中,有一名来自天津师范大学的教授——商朝晖,他将承担我国南极昆仑站内陆队的天文项目,这也是天津高校科研人员首次随队参加我国南极科考。
在180多天的考察期内,我国科考队员除执行长城站、中山站的常规科学考察和后勤保障任务外,还将重点进行昆仑站和格罗夫山的内陆科学考察。在此次科考活动中,商朝晖将承担大量的天文观测任务。
09年43岁的商朝晖教授曾参与国家科技部973项目“星系活动与大质量黑洞”等项目的研究。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类星体和活动星系核,同时也致力于我国南极天文的发展和研究,是我国南极天文中心副主任。
长跑登山样样行 极地酷寒要适应
商教授在09年8月参加了在西藏进行的高原适应性训练,通过了队员预选。商朝晖告诉记者,在今夏高原适应性训练中,队员们接受了10公里拉练、垂直攀登、高原登山(包括4800米和4920米的高山攀登)、GPS使用等训练。他说极地科考与平原科考不同,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只有适应酷寒地区的环境,才能顺利完成各项考察任务。在南极昆仑站内陆队中有科考、建站、机械、医生、厨师等成员。现在大家已经形成一个真正协作的团队,能圆满完成各项预期任务。
2009年初,我国在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冰穹A地区建成了中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昆仑站。此次作为科考队员之一,商教授与国家南极天文中心的同事们一道承担南极内陆天文观测等任务。(记者 贾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