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化的燃气调度指挥中心
煤球炉的时代 一到做饭的点家家烟雾缭绕
天然气的到来 让百姓的厨房变得干净起来
煤球炉的时代 劈柴搬煤事前一堆准备工作
天然气的到来 让做饭和烧水变成如此简单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翻开天津的燃气发展史,一张张珍贵的老照片、一个个令人振奋的新镜头,记载着这座城市的建设发展,记载着津城百姓的生活变迁。历经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燃气事业起步、八十年代的“三年气化”、九十年代的陕北天然气进津和渤西天然气上岸,一直到二十一世纪以天津全面进入天然气时代和管道天然气全市全覆盖为标志的燃气事业新的腾飞,天然气真正走进了天津城的寻常百姓家。
新中国成立初期
点炉子做饭家家冒黑烟
火的出现,使我们的祖先改变了茹毛饮血的历史,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关键一步。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是每家每户离不开的生活资源。作为七件事中头一件的“柴”,更是关乎百姓正常生活的头等大事。在天津,直到新中国成立前,人们还一直沿袭使用木柴、枯枝、野草、秸秆等千载不变的燃料。随着煤炭的大量开采和利用,人们才逐渐从劈柴和柴草中走出来。煤球以及蜂窝煤曾是主要燃料,传统的灶台也都变成了千家万户的小煤炉,生火、烧煤、做饭成为记忆中五味杂陈的往事。回首往事,人们不禁感叹烟熏火燎中安排一日三餐。“以前住平房时,炉子的功能除了冬季取暖,更主要的还是平日做饭所需。每到做饭时间,胡同里形态各异的炉子同时点燃,原本蔚蓝的天空就会立即变得烟雾缭绕。”回忆起当年点炉子做饭的场景,今年84岁高龄的邢大爷至今历历在目:“当时家家孩子都多,大人忙着做饭孩子们就在胡同里打闹嬉戏,虽然家家户户的炉子都是靠墙放的,但把炉子碰倒烫到孩子的事情还是时有发生。再加上哪家的炉子灭了,大人挥汗如雨的重新生火,孩子在一旁不停哭着喊饿,那情景真是不堪回首啊!”邢大爷回忆的场景,对于绝大多数年长者而言是一种不可逆转的生活方式,然而随着一种叫“燃气”的生活用燃料的出现,天津市民看到了告别燃煤做饭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