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丰台镇木版年画、剪纸、吊钱、戏班的由来,丰台镇花会、丰台镇寺庙,一名61岁的老汉,将这些流传在家乡的特色民俗文化整理出来,并用光盘制作成了影像资料,他说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想将这种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传承下去。
宁河县丰台镇北村的董静大爷,在镇区周围是个名人,因为他不仅是东丰台木版年画的第五代传人,同时还是一名热衷于整理各种传统文化知识的人。他整天走街串巷,挨家挨户地寻访老物品,为这些老物品拍照留念,闲暇的时候则找上了年纪的人聊天,对镇中流传的各种民俗寻根溯源。别看董静大爷已经61岁了,可因为总扎在老人堆中,因此大家都用“小董”来称呼他。
经过了3年的寻访和积累,董大爷的手头资料有很多了,他就想用一种更长久的方式将这些东西记录下来,于是就想到了自己擅长的光盘刻录,并请来了已经80多岁的父亲当讲述人,一一将这些文化资料通过口述的方式说出来,忙活了20多天,总算将这些资料全部变成了4个光盘共计8个小时的影像资料。从光盘的目录索引上看出,董大爷整理出的家乡民俗文化涉及了16个方面,一部分是跟过去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尤其是跟传统节日联系紧密,比如木版年画、剪纸、吊钱、花会等都是跟春节联系在一起的,还有一些是反映了丰台镇特色建筑的,比如丰台镇六座城门的布局,丰台镇的寺庙等,还有一些是流传于丰台镇人们之间的歇后语等。
光盘制作出来后,董静大爷将这些资料送给了乡邻们,希望人们都知道这些文化传统,然后通过观看音像资料,从而把这些文化传承下来。他说,这些都是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台镇是一个古镇,传统文化项目很多,目前只有东丰台的木版年画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丰台镇的很多项目也都具有独特的地域特点,希望这些项目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那自己的工作也就没白做。
记者从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悉,东丰台木版年画确实已经成为天津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董静整理出的其他传统文化项目,还没有列入文化遗产保护的行列中。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对董大爷的这种行为表示了认可,虽然跟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相比不太完善,但这种行为本身是对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进行保护,对以后整理以及申报非物质文遗产提供了资料。记者 徐燕 摄影 段毅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