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他研究了一辈子黄瓜,创造了我国黄瓜增产的神话;他改变了千万农民的生活,被农民们亲切地称为“黄瓜王”;他丰富了百姓的餐桌,使黄瓜由昔日的“细菜”变成今天老百姓离不开的“大路菜”。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市农科院名誉院长侯锋。
上世纪50年代,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大学生,侯锋从北京农业大学毕业,满怀激情地来到天津当上了一名农业科技人员。看到郊区大片大片的黄瓜因病害而绝收,侯锋率先在国内开展了黄瓜抗病育种的研究,采用杂交与回交相结合的方法,成功地将抗病、丰产和早熟性结合在一起,逐步攻克了黄瓜霜霉病、白粉病及枯萎病等病害的威胁。历经40多个春秋的拼搏,侯锋将我国黄瓜亩产由2500公斤提高到5000公斤,并育成津研、津杂、津春三代黄瓜新品种16个,在国内30个省市大面积推广,覆盖了全国黄瓜栽培面积的80%以上,累计创造社会经济效益180多亿元。不仅如此,侯锋育成的品种先后被美、日等10余个国家引进,其抗病性和丰产性居国际领先水平。
50年来,侯锋在农业科研、科技成果产业化和科技体制改革上取得著显成果。1980年,他带领科技人员冲破旧体制的束缚,先后在山东等地建成良种繁种基地近万亩,组建了上万人的良种繁育队伍,建立了遍及全国的良种经营网络和技术推广网络。1985年5月,他主持的黄瓜课题组从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分流,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自负盈亏的黄瓜研究所并担任所长。以市场为导向,黄瓜所以技术合作的方式与全国各省市59个农业科研单位、种子部门以及经销商联合共建遍布各地的“天津市黄瓜研究所销售协作网”,确保每年几十万公斤的黄瓜良种迅速售往各地农村。天津黄瓜开始走向全国,天津市黄瓜研究所从黄瓜科研、良种繁育、种子销售各个环节,均在全国占主导地位。建所20余年,共创技术性收入2亿余元。原中国工程院院长朱光亚同志视察天津市黄瓜研究所后题词,称其为“科研攻关与体制改革的典范”。
本报记者张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