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人物花鸟惟妙惟肖、画面风格精美细腻……看着一幅幅独具特色的芦苇画,也许绝少能有人想到这是出自一双因严重烧伤而残缺畸形的手。46岁的大港人赵福堂,经过不懈的努力,不但让自己的芦苇画成了大港文化的一张名片,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更通过免费培训、帮扶其他残疾人,帮助更多残疾人找到了自己的“春天”。
学画帮助走出低谷
也许没有1982年的那场意外大火,赵福堂的人生将完全是另外一个模样,也许他会在少年时就向往的军营中找到自己的梦想。
但是那场突如其来的火灾不但让他的面容变得有些可怕,让他的双手严重畸形,更让他的军营梦永久破碎。一度自卑和无望让赵福堂没有了人生的希望,甚至萌生了轻生的念头。但是对家人的责任感和坚韧的性格最终让他选择坚强的活下去。而养病期间一次偶然的串门儿改变了他的生活。“那一次我看到一位大娘在家里做芦苇画,原料简单便宜,做出来的东西却好看,当时真的被吸引住了。”提到第一次和芦苇画的亲密接触,赵福堂感到是一种缘分,从小就很有艺术天分的他努力学习芦苇画,他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拜访名师名家、动手创作实践,终于摸索出一套制作芦苇画的工艺流程,很快就成为芦苇画的个中好手。看似平常的芦苇在他的手中经过熨、烙、剪、刻等几十道工序,精美的图案就会呈现在画板之上了。看到自己的芦苇画受到周围人的喜爱,赵福堂很有成就感,感到原来自己并不是废人,还能够做对大家有用和喜欢的事情。对芦苇画的痴迷帮助他度过了那一段痛苦的时光。
“那个时候芦苇画还是一个爱好,我的正业是篆刻和打印。”这些年来的工作经历,让赵福堂笑言自己很“全能”,他先后看过场院、做过广播员、做过收购、干过打印复印,更长的时间是从事篆刻……看着工作技术含量越来越高,生活保障已经不再成为问题,赵福堂决定在芦苇画上大做文章,将爱好变成事业。
创新成为最大乐趣
浩瀚的大港水库,芦苇丛生,丰富的芦苇资源成为赵福堂作画取之不竭的原料。多年的积淀之下,赵福堂的芦苇画已经非常精美。但是不断创新却成为他作画的动力。“原来的芦苇画显‘粗’,都是在成片的芦苇上着色,为了突出动物毛发的真实感,根据需要,我们将芦苇处理成丝状,看起来就会生动很多。”除了精细度,在画面的设计和色彩上赵福堂也有不少创意,花鸟鱼虫、风土人情、诗书画印都成为画的内容。他还打算将自己在画作工艺上的一些创新申请专利,进一步创出品牌。
如今他的芦苇画制作基地已经被区残联命名为大港区残疾人工艺品加工制作基地,他的芦苇画作品被命名为“港艺芦苇画”并注册为商标,成为大港区颇有特色的文化礼品。他认为芦苇画仍然大有潜力可挖,于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创作上,而且还尽力帮助更多的人。他经过钻研,将工序进行分解,让一些残疾人也能够参与到制作当中。目前,赵福堂的工作室已经聘请了8位残疾人,让他们能够自立生活。一些不方便的残疾人,赵福堂还让他们把材料带回家中,在家里进行加工。
爱心传递帮扶他人
曾经艰苦的奋斗经历让赵福堂对残疾人就业的艰难和生活的不便有着切身的感受,当他的事业初有成就,能够有力量帮助他人时,为其他残疾人提供就业门路和为他们的生活提供便利就成为他的“第二职业”。
赵福堂几百平方米的家宽敞明亮,在周围很多残疾人眼中,这个地方不仅仅是工作室和加工厂,也是残疾人的乐园。赵福堂投资10余万元将这里改造成残疾人互助家园,不但购买了专业的音响设备,让残疾人能够像在练歌房一样点歌、唱歌,更随时为残疾人提供书画、计算机等方面的技能培训。在赵福堂看来,很多残疾人因为别人的眼光,不愿意去公共场所进行娱乐,但是他们同样也需要丰富的生活。“在我这里,有很多专门准备的歌盘,大家每次都能够玩得很开心。”让大家快乐的同时,赵福堂也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残疾人自立独立。“只要是我会的,我都会无偿教给大家。”他的努力让好几个残疾人实现了就业,生活得到了保障。
同时,赵福堂还积极帮助残疾人维权。很多残疾人遇到了劳资等各方面的问题,都去找赵福堂,而每次赵福堂也都不怕麻烦去联系劳动保障部门的人员进行解决。勤奋作画、努力帮助别人,他的生活因为这两样事情变得美好而有意义。文/摄 记者 付献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