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曹宝军和他的老地契。任东海 摄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市民曹宝军家中收藏了一百多张老地契,从清乾隆年间到民国时期都有,最早一份乾隆年间的老地契,距今已有242年历史。
近日,记者在曹宝军家中看到了这一百多张老地契,这些地契时间上涵盖乾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各朝及民国时期,都是用宣纸制作。其中一张格式齐全的光绪二十年“红契”开头印有“布政司官契纸”等字样,立契原因、田地方位、数量和付款等都写得一清二楚。买卖双方、担保人、代笔人等的签名画押一应俱全,并加盖有醒目的官方红色印章。落款时间为光绪二十年十二月初八日,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在这一百多张老地契中,最早的是一张“乾隆三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的民间地契,该地契讲记载的是居民李章以二十两银子的价钱把四亩半地卖给崔明的事,地契中交易信息一应俱全。记者查了一下,乾隆三十二年为公元1767年,这张老地契已有242年的历史了。
与清代地契相比,民国时期的地契保存得更加完好。在一张开头印有“国民政府财政部”等字样、落款时间为“民国二十一年六月”的地契上,除了基本的交易信息和一张官方“验讫”单外,该地契单的上方还贴了两张方形绿色印花税票,表明这桩交易是征收过印花税的。曹宝军说,这些房契是他家祖传的,曾经差点被毁掉,后来屡经波折保存到现在。
天津市社科院研究员罗澍伟教授表示,地契分为“白契”和 “红契”两种。买卖双方未经官方验证而订立的契据叫做白契,由官方办完过税手续并加盖官方印章的地契叫做“红契”。曹宝军家中的老地契具有较高的史料研究价值。(记者任东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