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天津 |
天津:取暖方式60年变迁温暖一直在升级 |
|
中国网滨海高新:www.022china.com 时间: 2009-08-09 10:56:47 |
概要:60年前的天津,无论是深宅大院还是小门小户,只要离开了炉子,生活就没法正常进行。60年后的天津,随着时代的发展,做饭用上了煤气,取暖有了暖气,炉子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 |
|
|
|
|
现代化的供热站
曾经的锅炉房
以前供热全靠手工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60年前的天津,无论是深宅大院还是小门小户,只要离开了炉子,生活就没法正常进行。60年后的天津,随着时代的发展,做饭用上了煤气,取暖有了暖气,炉子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回顾过去,我们不难发现,在新中国成立的这60年里,供热方式的步步升级,给我们留下了太多难忘的记忆。
一个职业的回忆
送煤工 每天背5吨煤走街串巷
今年56岁的马利选,家住河北区盐坨桥附近,一年前刚刚从干了近40年的煤建岗位上退休。煤建行业已经被很多人逐渐淡忘,但对于马利选而言,这却是一个与他终生息息相关的行业,给他留下了太多难忘的记忆。
每天至少送10车煤
虽然早在上世纪80年代,马利选就已经调到了管理岗位,但1969年,刚刚16岁的马利选,毕业后被直接分到了河北区民族路煤店。他的工作就是:送煤球。
“年轻时,我每天至少要送10车煤,加起来总重能超过5吨。背着这么多煤,多高的楼我都爬过,多窄的巷子我都穿过。要不怎么说我们这活又脏又累,没人愿意干呢!”回忆过去,马先生感慨颇多:“不过还好,我们没赶上摇人工煤球,据老师傅说,那活更苦。”
原来,在“机器煤球”出现前,居民家里烧的煤球都是“人工煤球”,即将煤加入黏土,像和面那样和好,然后切成小块,再用筛子像摇元宵那样摇成圆形。这种煤球虽然在烧时与机器煤球没太大区别,但在制作过程中却要花费大把人力,属于纯“手工制作”。由于当时人们除了冬季取暖要用煤,其他季节生火做饭也离不开煤,因此产煤工作是一年四季都要进行的,如果到了冬天再生产煤,根本无法满足需求。这就有了当时一句流行语:“冬煤夏储,扩大社会储存”。
兴盛时煤球供不应求
如今的煤建行业已经萎缩,这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但在当初,这个行业也曾兴盛过很多年。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满足人们的用煤需求,国家提出的要求则是“500米一个煤店”,小煤厂要负责周边1700人至1800人的用煤,大煤厂则要负责周围五六千人的用煤。“当时仅河北区一个区,就有煤厂5座、煤店60多个,每个煤店的冬季月销售量都能达到1000吨。”马先生认为,这一数字足以证明煤建行业当年的辉煌:“当时的煤球已经是机器煤球了,生产过程中只需将煤放入模子一压即可,生产速度比以前做人工煤球快了几倍,但如果夏天不连续生产,还是不能满足市民的需求。”
蜂窝煤逐渐取代煤球
马先生说,当时他们煤店的同事,是根据居民区按片划分工作的,每人管片内居民大约500户。“为了不漏掉一户居民,我每月必须按既定线路,挨家挨户走一遍。时间长了,各家的人员结构、情况都熟了,比管片警察都熟悉。”说到自己以往的熟人熟事,马先生脸上露出了笑容。
时间到了上世纪70年代,虽然大多数家庭还是靠炉子做饭、取暖,但炉子里的煤却有了变化。据马先生回忆,早年间煤球与蜂窝煤是9:1的比例,到了此时,凭借干净、省事、省劈柴等优点,蜂窝煤在这个时代的使用量已占据了居民用煤总量的2/3,进入了煤业市场新的发展阶段。
一段生活的故事
有了暖气 小屋格外温馨
河西区宾水里小区的居委会主任曹瑞先,对于暖气的出现有着深刻的印象。对于她来说,暖气,不仅是生活方式的改变,更影响一个家庭的生活氛围。
『蜂窝煤时代』
冬天取暖差点煤气中毒
1986年,18岁的曹瑞先和父亲、弟弟从秦皇岛移居到天津,此时的天津几乎告别了煤球炉子的时代,蜂窝煤成了每家每户的必备物品。在曹瑞先的记忆里,这段买蜂窝煤、烧蜂窝煤的生活令她至今难忘。“以前的冬天,买煤是家家户户的头等大事。请假的请假、借车的借车,全家人还要特意留出一天时间,‘全体出动’去煤厂买煤。”在曹瑞先的印象中,每年冬天刚到,爸爸就要带着她和弟弟骑着从单位借来的三轮车到煤厂买煤。
曹女士说,买煤是件麻烦事,存煤更容不得半点疏忽,街坊邻居为了“占地存煤”没少发生过口角。冬天刚到,狭窄的楼道就已被蜂窝煤占得严严实实,有些人家迫不得已,只能把煤存放在本就不宽敞的屋里,桌子底下、墙角边上都成了“存煤处”。“以前家里总是脏乎乎的,煤灰到处都是。”回想过去,曹女士无奈地说。
不仅如此,煤气中毒的事情也时有发生。“有一次,为了让屋里暖和些,爸爸将烟囱的出气口用报纸堵上一半。临睡前,我们都感到脑袋晕晕的,这时才突然意识到煤气中毒了。爸爸马上取下报纸,将门窗打开,再给我和弟弟一人喝了一碗腌酸菜的汤,才没出大事。”
『暖气时代』
同事都羡慕我的暖气房
“那时候,每当雨雪天气,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存在家里的煤会不会湿,总要打起十二分精神,格外注意。”曹女士回忆,那时的人们走在路上,眼睛总离不开地面,习惯性地把树枝、小木棍捡起来,存着当劈柴用。而点劈柴时,报纸是最好的引子,所以每家每户把废报纸当宝。工薪阶层们下班总是急急火火地往家奔,生好炉子才能做饭。
曹女士与蜂窝煤“相伴”的日子直到婚后才告一段落。当年她的婚房虽然只是一间面积不大的小屋,但是因为有了暖气,变得格外温馨。用她的话说就是:“住起来感觉‘倍儿美’。”她说,那时她的暖气房得到了同事们的一致羡慕,孝顺的她时常把母亲接来小住,让母亲也享受一下“暖融融”的家庭氛围。
随着时间的推移,住暖气房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可一直都有幸走在津城集中供热“前沿”的宾水里小区,时下正值分户计量改造,这回曹女士又能和她的邻居们较早享受供热新型计费方式了。
一个时代的飞跃
越来越多的人 享受集中供热
为了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市委、市政府连续多年将没有暖气的老住宅实施补建供热列入改善民计民生的二十项民心工程。截止到2008年,全市累计为2405万平方米老住宅补建了供热设施,基本完成了老住宅补建供热任务,使近50万户居民享受到了集中供热。
小锅炉并网推进蓝天工程
近年来,本市全面完成了小锅炉并网任务,推进蓝天工程、生态城市建设。目前,全市集中供热的各项指标在全国名列前茅,这得益于我市多年来狠抓供热燃煤小锅炉拆除并网。为了重点解决小锅炉供热质量差、能耗大、污染严重的问题,本市供热规划将供热小锅炉的拆除并网列入重要工作日程,特别是2008年8月市政府第13次常务会议确定了两年内完成外环线以内10吨以下供热燃煤小锅炉拆除并网任务。目前,全市已完成10座,50座小锅炉并网工程已经开工,按照计划安排今年可基本完成小锅炉并网任务。
热计量试验全国首获成功
我市大力开展供热计量、新能源利用和供热科技研究等工作,推进节能减排向纵深发展。多年来,我市供热系统积极推广使用新工艺、新设备,目前,绝大多数热源、外管网、热交换站都投入了自动控制装置,供热科技含量明显提高。
去年,全市热计量试点面积扩大到1000万平方米,其中800万平方米实行热计量收费,我市在热计量试验中取得的成功,在全国绝无仅有。与此同时,我市还研发了“中水用于供热”“固硫除尘节煤成套技术和设备”“污水源供热”等一批科研成果,利用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供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集中供热发展史】
天津市住宅集中供热于80年代开始起步,到1987年底,全市住宅供热面积累计达到301.98万平方米,集中供热普及率为7.41%。
进入90年代以后,住宅集中供热平均以每年新增300万平方米的速度有计划地发展,到1999年底,全市住宅累计面积为3026万平方米,集中供热率达到43.2%。
从2000年开始,市委、市政府连续多年把为没有暖气的老住宅补建供热设施列入20件为民办实事的内容之一,截止到2008年,全市共铺设供热管网11072公里,其中热水管网10542公里、蒸气管网530公里,累计为2405万平方米老住宅补建了供热设施,结束了老住宅无暖气的历史。全市居民住宅集中供热面积达到1.38亿平方米,集中供热率为92.5%,分别是1980年的26.7倍和8.31倍,一举跨入了全国领先行列。 (摄影记者 王倩 通讯员 潘国江 记者 白敏怡 )
|
|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