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文化

主页 > 资讯 > 企业 >

企业

高温下企业如何答“烤卷”,多行业将受影响

发布时间:2023-06-06 15:42:14

最佳答案:6月6日,北京今年第一个高温日达成。截至6月5日16时,观象台的气温升至35.5℃,达到了高温日35℃的标准。迎来高温的不止北京,预计未来一周我国多地将持续烧烤模式。据中国天气网

  6月6日,北京今年第一个高温日达成。截至6月5日16时,观象台的气温升至35.5℃,达到了高温日35℃的标准。迎来高温的不止北京,预计未来一周我国多地将持续“烧烤模式”。据中国天气网消息,预计6月7日-9日,北方高温范围将进一步扩展,华北、黄淮北部以及西北地区东部部分地区的最高气温将达35℃或以上,大城市中,还有天津、石家庄等地都可能有高温现身。近期,上海、四川、江西、湖南、广东、广西等地也都发布了高温预警。

  国家气候中心预报员表示,今年夏季中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到偏高,但高温状况弱于2022年,气象干旱仍可能频发。今年经济复苏,企业订单量、业务量激增,如对高温天气应对不当则可能会造成损失,企业将如何答好这份“烤卷”?

  多行业将受影响

  高温之下,企业的生产运营可能受到影响。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长、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高温限制了人们的室外活动,因此将降低物流业从业人员的出勤率和工作效率,进而导致原材料、产成品的运输和配送迟缓,可能使制造业供应链出现问题。

  不过,宋向清也表示,高温对于平台经济产业链的前端不会造成太大影响,但由于物流配送业受到冲击,会波及平台经济服务质量和效能,致使平台经济出现配送不及时、货物积压、食品类货物腐烂损耗增加等问题。“依靠人力服务的服务型企业如果不涉及室外作业,一般不受影响,但涉及室外作业的服务型企业也会因为高温降低服务效率,严重的可能导致客户流失。”

  此外,从企业类型上看,宋向清指出,高温可能导致商贸流通业、室外旅游类项目、住宿业、建筑业、市政施工类企业、技术制造和重工业等企业的客流或市场出现萎缩。“同时,无论是企业还是居民用电量都有所上升,钢铁企业、石油化工企业、电子制造类企业、有色金属类企业、电力企业、建材企业、纺织和造纸企业等高耗能企业可能受到电力供应的影响。”宋向清表示,“其中钢铁冶炼、有色金属、建材和石油化工四大类企业用电量可占全社会用电的四分之一,是名副其实的‘电老虎’。”

  从2022年看,确有企业因电力供应问题受到影响。一位家电企业相关负责人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去年高温之下,该企业便进行了协调电力的举措,并租用了发电机,用以保障紧急订单,并为居民用电让路。不过对于今年的情况,该负责人表示,今年已做好准备,“应该影响不大”。

  下好先手棋

  “极端高温是气象灾害,可引发诸多复合型灾害。”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专家周兵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2022年的夏天,高温天气便对农业、能源供应、交通运输、生产生活、人体健康、生态环境等造成了重大影响。

  高温波及多种企业,要做到“影响不大”,许多领域的企业都需要“提前准备”。宋向清建议,可以适当调整作业时间,增加晚上作业时间,减少白天高温时刻作业时间,避免或减少高温对人身体的影响,也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可以适当引进人工智能、机器人等进行重复劳动类岗位工作,减少对人的依赖度。

  目前,已有企业做好相应的应对之策。

  一方面,是对于运营设备的保障。北京商报记者从北京公交集团相关负责人处获悉,北京公交集团正多措并举做好高温天气防范应对工作,确保高温天气下行车安全,包括提前做好电气设备普查和保养,目前,所属24000余部运营车的空调已全部检修完毕。

  另一方面,则是对于工作人员的保障。在北京公交方面,前述负责人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北京公交会在公交场站里为司机师傅准备防暑降温的物品,包括绿豆汤等,同时规定凡车厢温度高于26℃开启冷气。一家航空航天高科技企业负责人也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其企业产线都是室内操作,室内的中央空调在上班时间也会“一直在岗”,但也会随时关注高温情况,关注员工身体情况。

  除此以外,宋向清所提到的人工智能也已被引进用于克服高温压力。驭势科技联合创始人、首席系统架构师彭进展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近期,该企业的无人车产品销量有所上升。“很多机场和工厂应用我们无人车产品,包括汽车制造工厂、化工厂、食品工厂等,就是想降低高温天气下的人力使用。”

  社会责任不容忽视

  暑季降临,随之到来的热浪波及企业生产力,也会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从全球来看,在5月22日于日内瓦开幕的第19届世界气象大会上,世界气象组织的最新统计报告显示,1970-2021年间,全球各地报告的极端天气、气候和水相关事件引发的灾害达11778起,带来的经济损失高达4.3万亿美元。

  从中国来看,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滕飞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如果不去应对气候变化,到本世纪末,气候变化对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可能占到GDP的7.5%。

  但当前,无论是中国还是全球,正值经济复苏阶段,经济增长本就受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最新《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23年、2024年世界经济将分别增长2.8%、3%,增速较此前预测均下调0.1个百分点。如今再添高温压力,各国又当如何施策应对?

  近期,各国均在积极应对相关问题。从秘鲁到新加坡的企业都表示,正在准备应对高温天气潜在的负面影响或有利影响,采取的具体措施包括,在农场修建新的排水基础设施,或由分析师团队监测食品供需情况。此外,世界气象大会公报显示,会议期间将举行高级别对话,讨论加快和扩大行动范围,确保到2027年底天气预警服务覆盖到地球上的每个人,以抵御日益极端和危险的天气和气候变化。

  回到国内,要应对高温挑战,除了前述各类保障措施以外,企业也要注重员工在高温等极端天气下的权益保障,这不仅是企业社会责任,也能为企业规避因违法而付出的成本。为此,宋向清建议企业依法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要强化室外高温环境下对作业者的人身保护,做好预防,同时增加高温补贴,确保高温作业者能够安全高效地开展工作。

  此外,宋向清指出,政府部门方面也需要加强对高温天气的预警,尤其是对极端高温天气要提前预警,提醒单位和个人做好安全防护,并对高温作业人员在医疗、保健等领域给以更多的政策支持,以体现政府和社会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