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文化

主页 > 资讯 > 财经 >

财经

深圳银保监局等四部门联合推出“蓝色保险”

发布时间:2022-12-06 17:16:54

  继绿色保险之后,“蓝色保险”也走进了公众的视野。11月29日,深圳银保监局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印发深圳银行业保险业推动蓝色金融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其中,在国内首次提出“蓝色保险”的概念。

  所谓“蓝色保险”即是“蓝色金融”中的一环,指向与海洋经济相关的保险业务保险,具体包括,推动建立完善海洋渔业保险补贴制度;支持海洋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发展蓝色碳汇保险;探索建立海洋巨灾保险和再保险机制;加快发展航运保险等;扩大出口信用保险在海洋领域的覆盖范围等,鼓励保险机构根据海洋经济新兴业态以及涉海企业的特殊需求,开发新型保险产品。

  一系列举措,推动保险业与海洋经济加速“联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何小伟对财经网金融分析称,此次提到的险种很多并非首创,而最大的亮点在于其把所有与海洋经济相关的风险和保险产品系统化,并且分门别类进行了一种梳理。这些思路,也体现了金融保险更好服务蓝色经济的一个突破口。蓝色保险的落地,需要在银行、其他金融机构都参与的“蓝色金融”大背景下实现。由地方政府提供配套措施,并加大宣传力度,让金融企业意识到自身能够在“蓝色金融”的浪潮中找到商机、实现共赢。

  海洋渔业保险解忧渔民养殖户

  事实上,在“蓝色保险”概念出现之前,我国保险业服务蓝色经济的探索早已在路上。

  接轨农险的海洋渔业保险正是其中的传统险种。与农业相同,海洋渔业也是一门“看天吃饭”的产业。其中,风灾和高温是海产品养殖户最担忧的灾害。近年来,海水养殖天气指数保险的出现,让看天吃饭走向了“看天定损”,为渔民养殖户吃下定心丸。

  据了解,天气指数保险是指利用一个或者几个气候特征形成的气象指数,同保险标的物产量或者损失结合起来,依据不同的指数等级进行赔付的保险。2013年,人保财险国内第一单“海水养殖风力指数保险”落地大连獐子岛。此后,各保险公司加快了参与步伐,陆续在多地推出海水养殖天气指数型保险产品。

  今年6月,太平财险在山东烟台成立业内首个海洋保险创新研发机构,同步发布并签约两个全国首单海洋保险产品。值得一提的是政策性海产品综合指数保险。该款保险将“高温指数”和“有效波高指数”同时作为保险责任进行设计的保险产品,保障较为全面。

  据悉,有效波高是评判海面风浪大小的重要指标。据国际波级表海浪级别,有效波高4-6米的海浪即可称之为巨浪。在该款产品中,当气象部门监测的波高大于等于3米时,即触发赔付机制,赔付系数也随着波高变化阶梯式浮动。

  在山东另一城市日照,中华联合财险则推出了“海洋牧场巨灾保险”,以该市近海海域的海洋牧场为承保标的区域,当约定中的台风风灾、海水温度高温灾害等海洋灾害出现,并使牧场养殖企业海产品产量减少,或投入必要的防灾减灾费用,保险公司将承担赔偿责任。目前,中华联合财险已为日照7家养殖牧场提供风险保障2600万元。

  此外,今年6月,由中华财险承办的“政策性深海海水网箱养殖风灾指数保险”在广东汕头市龙湖区成功落地,为当地一家公司的章红鱼提供了200万元的台风灾害风险保障。

  沿海省市对于海洋渔业保险的重视程度正在上升,采用“政策性保险”的形式对其展开补贴,也是多地推动海洋保险发展的重要举措。此次《通知》中,深圳也提出要推动建立完善海洋渔业保险补贴制度。

  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对财经网金融表示,这既是方向也是警醒。推动建立完善海洋渔业保险补贴制度,告知我们目前市面上的海洋保险产品未能满足我国海洋经济发展需求,同时也是积极鼓励保险业投身相关业务领域的信号。

  “另外也要注意稳序推进,不可冒进。在推进和完善保险补贴制度的过程中,相关监管部门要及时跟上,要充分借鉴农业补贴保险的历史相关经验和教训,避免因为补贴而带来的财政支付压力和可能风险问题。”袁帅说。

  “蓝碳”保险助力海洋生态环境优化

  在对传统海洋渔业保险完善补贴的基础之上,精耕海洋高质量发展的蓝图,亦绕不开“蓝色保险”的身影。

  袁帅表示,这一概念的提出,对保险业机构而言是一个巨大的历史市场机遇。保险业积极投身“蓝色”海洋领域,研发和推行相关领域服务和金融产品,一方面有利于涉海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改善,通过保险金融的力量分散海洋产业经营中的巨大风险,为践行海洋强国的战略贡献力量;另一方面也是对保险业机构自身开拓新的市场增长点的机遇,是共建共赢、共创共享的正向局面。

  在双碳背景下,“蓝碳”保险也成为备受关注的热门险种。据了解,“蓝碳”即海洋碳汇,是指通过海洋生物的碳汇功能,实现温室气体的减排。海草床、红树林与盐沼,被称为三大滨海“蓝碳”生态系统,而保险业的创新也主要聚焦于此。

  以海草床为例,由于具有固碳量大、固碳效率高且碳存储周期长的特点,海草床的固碳量能达到森林的两倍以上。但由于海洋气候多变,加之缺少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与规避手段,一旦出现台风、赤潮等灾害,往往导致海草床大面积损毁,固碳效益缺乏有效保障。

  今年5月,国内首款商业性“海草床碳汇指数保险”在威海市成功落地。该险种以海草床为保险标的,以海草床碳汇富余价值作为补偿依据,以海草床因特定海洋环境变化,造成的碳汇减弱事件为保险责任。当海水流速达到或超过约定阈值时,视为海草床碳汇减弱保险事件发生。保司的赔偿金将用于对海草床碳汇资源开展灾后救助、进行生态保护修复等。从事海草床种植的专业户、合作社、水产企业均可投保。

  此外同时海草床碳汇指数保险后,中国人寿财险研发的国内渔业碳汇指数保险首单再次落地威海,主要指向“牡蛎”产品。

  据了解,养殖牡蛎不仅可以有效消除海水富营养化,解决海水养殖业带来的污染问题,同时还具有较强的碳捕集作用。信息表明,牡蛎壳95%以上的成分是碳酸钙,据推算,每亩牡蛎每年可固碳约1.4吨。然而,由于海洋气候多变,一旦出现海浪、赤潮等海洋灾害,往往导致牡蛎的损毁,产业发展和固碳效果均缺乏有效保障。

  据中国人寿财险介绍,此次落地的牡蛎碳汇指数保险,填补了海产品养殖碳汇指数保险的空白,使贝类养殖这一绿色产业获得海洋碳汇和生产经营双重风险保障。针对参保的800亩牡蛎因特定海洋环境变化造成的碳汇和产业损失,中国人寿财险最高可给予160万元的风险补偿。

  多家险企步履不停。6月,上文提到的太平产险亦开发了全国首单“政策性贝类海洋碳汇指数保险”;9月,太保产险推出的“牡蛎养殖气象指数保险”在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落地,为当地7户养殖户的2000余亩养殖牡蛎提供共计600万元的保险保单。

  多元险种促活海洋经济新业态

  在上述险种外,《通知》还提到,要探索建立海洋巨灾保险和再保险机制,加快发展航运保险等;扩大出口信用保险在海洋领域的覆盖范围等,鼓励保险机构根据海洋经济新兴业态以及涉海企业的特殊保险需求,开发新型保险产品。未来,蓝色保险的羽翼或将多方位延伸。

  独立国际策略研究员陈佳对财经网金融表示,综合来看,这是目前国际国内关于蓝色保险发展最为具体的指引。“对险企而言,这是近期一大政策利好,对其加速转型、摆脱当前市场总需求不足的短期业绩压力,具有极大的信心提振作用。险企可以利用其在大数据分析、精算类产品设计、险种理赔市场培育运营和风险控制等领域的比较优势,不断放大自身在蓝色金融领域的市场优势。”

  不仅仅是险企,海洋经济相关产业都将受益其溢出效应。陈佳表示,预计不断扩大开放的蓝色保险系列金融产品线,将对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可持续海洋产业和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探索海洋治理模式创新,推动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的推动作用。

  纵观我国蓝色保险实践进程,航运保险相对走在前列。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30日,我国共有6313个航运保险产品完成有效注册。最新发布的《海运保险产业政府战略管理与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咨询报告(2022-2027年版)》则显示,目前已有太保产险、平安产险等11家公司了设立专业海运保险运营中心,54家财产保险公司经营航运保险直保业务,3家再保险公司从事与航运相关的再保险业务。

  相比之下,上文提到的多数险种,参与对象还停留在头部财险公司。

  谦谦分子合伙人赵大玮对财经网金融表示,尽管有些险种也是一直都存在,但实际上要将之做精做深,还是需要下一番功夫。因此,短期来看保险公司并不会扎堆进入,一方面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战略定位及优势特点;另一方面这些险种的费率、理赔、风控,都需要一定门槛,没有经验还是做不了的。

  任何新生事物的探索都不是朝夕之功。陈佳表示,蓝色金融的很多方面在全球都是空白,等待我国保险业行业企业努力创新填补,尤其是在金融科技赋能环保与实体经济领域,如何建立科学可信可行的微观统计计价模型和市场化运行机制有待解答。“尽管保险业在金融领域独居优势,但依然有包括内部组织运营、跨行业协同、产品风险防控、产业人才激励等具体问题需要突破,更有产品设计运维和市场拓展如何紧跟时代等老生常谈的难点痛点,可谓任重道远。”陈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