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持续优化创新生态,让我们受益匪浅。”康希诺生物股份公司首席科学官朱涛回忆过往,感慨良多。不久前,这家高新技术企业登陆科创板,迎来新篇章。
延续这些年在优化营商环境上的快马加鞭,天津全力以赴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放管服”改革继续阔步向前,厚植发展沃土。企业轻装上阵,换来的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无穷活力与动力。
新探索:机制变革天地宽
跨国公司PPG位于天津的工厂不久前因业务需要,急需进口特殊涂料。根据法规,需要到公安机关办理备案证明,且证明单次仅一个月内有效。“国外采购周期长,加上疫情影响,一个月很难完成进口。”PPG中国区供应计划总监贾洪亮一时犯了难。
柳暗花明,天津推行的承诺制帮了大忙。一张申请表、一份承诺书,贾洪亮很快便拿到为期半年且多次有效的备案证明,解了燃眉之急。
天津市早在2018年就推出以承诺制、标准化、智能化、便利化为主要特色的“一制三化”审批制度改革,这几年更是持续深化机制创新。
“从1.0版到2.0版,这项改革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了一片沃土。”天津市政务服务办政务服务协调处处长郭晓光说。
享受到机制创新红利的还有古德里奇航空结构服务(中国)有限公司。在今年航空业遭受重创背景下,这家行业企业上半年销售收入与纳税额同比实现两位数增长。正是在天津港保税区管委会等多部门帮扶下,企业充分利用当地保税维修试点政策优势,化危为机,在亚太地区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
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天津市打出“惠企21条”“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27条”“稳运行20条”等政策组合拳,让企业充分沐浴阳光雨露。
截至上半年,天津市实有各类市场主体133.47万户,注册资本10.88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85%、10.3%。企业“用脚投票”就是最好的证明。
新模式:优化服务闯新路
在天津有个“不管局”,此不管非彼不管,而是瞄准企业痛点,专管其他部门不管的事。
阪东机带(天津)有限公司建设一座80平方米的危化品仓库需审批,却让公司安全环境推进部部长刘克丰皱紧了眉头。刘克丰跑了3个月没着落。一筹莫展之际,他想到了“不管局”——天津开发区企业服务局,难题迎刃而解。
“我们专管企业服务中职能交叉不好管、边界不清没人管的事,把企业之前办事遇到的”玻璃门’”旋转门’”弹簧门’统统拆除。”该局局长李伟华一席话铿锵有力,说到做到。
除了“不管局”,这段时间,企业家服务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在天津各区成立,分散在招商、发改、政务办等部门的企业服务工作得以整合,帮企业排忧解难。
疫情期间,位于滨海新区的中新天津生态城推出“政务小飞侠”审批上门服务,打通便企“最后一公里”。换言之,企业有审批服务需求,“政务小飞侠”可以将审批“送货上门”,提前预审代办、上门踏勘。
此外,生态城税务局还在办税服务厅配备多名“网上办税辅导员”,手把手教纳税人多渠道办税,力争“多走网路、少跑马路”。
政策暖流汇聚见诚意。上半年,整个天津市由税务部门征收的税收和非税收入累计新增减税降费108.2亿元。
新动能:转型培育新幼苗
用行政审批的“减法”换来营商环境优化的“加法”,天津思虑长远。
去年以来,天津市市级行政许可事项累计从1133项减少到227项,减少约80%;事项办理时限从法定平均时限的21.2天压缩到4.2天,同样减少约80%。
营商环境优化换来了新动能发力。上半年,天津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25.3%,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占比15.5%,均呈上升趋势。国网瑞嘉(天津)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代表。
从洽谈到签约用时1个月,从递交材料到完成注册仅用半天。“政府不是被动等我们提出诉求,而是主动发现需求。”公司总经理王新建感慨。
线上“秒批”电子营业执照,金融优惠政策支持,多项科研经费持续批复……在今年的世界智能大会上,云账户这家年轻的企业,向世界展示新经济的价值与实力。
云账户(天津)共享经济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晖用一个比喻来形容天津的营商环境:如果说企业的成长是一场又一场的战役,天津政府部门就是“推着小车”,为企业送来源源不断发展的“弹药”。(记者 毛振华 王井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