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桌椅、双杠、压腿器,这些器材颜色、大小并不统一,因为建造材料都是从工地上捡来的,器材高度也比普通的矮一截,方便残疾人使用。街道的居民把门口的这条特殊的街道称为“文体街”。它的建造者就是河东区中山门街道56岁的残疾人联络员刘学钢,他摇着轮椅、拄着双拐用了1年的时间,行程上千公里,从工地上捡废旧材料搭建了残疾人专用“文体街”,热心的刘学钢被街道的居民们亲切地称为“刘二哥”。
患小儿麻痹的他 干了27年残疾人联络员
从小患上的小儿麻痹让刘学钢一生拖着两条残腿,一个铁拐、一辆残疾车,这就是刘学钢每天出行的必备工具。由于从小患病肢体残疾,小时候他走路只能是爬行。6岁那年,邻居的大哥要去当兵了,临行前为刘学钢做了一个拐杖,“大哥告诉我,虽然我一条腿坏了,还可以靠另一条腿和拐杖走路,等他回来时要让我走路给他看。”刘学钢说。大哥的鼓励给了他信心,他靠着拐杖第一次站了起来,并一点点学习走路,开始不习惯,腋窝磨破了他没有放弃,摔倒了再爬起来,后来他终于可以靠拐杖走路了。上学后,老师和同学们经常接送他上下学,带他去春游。想着别人对自己的关爱,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帮上别人呢?1986年,刘学钢主动申请成为中山门街的残疾人联络员,奔走各个残疾人家庭,一干就是27年。
家访发现残疾人多自闭 他决心修建活动场
昨天,记者在中山门街残疾人联络办公室见到刘学钢时,他正准备下社区到残疾人家里家访。刘学钢告诉记者,中山门街是本市残疾人比较集中的地区,街道有14个社区,平均每个社区有160多位残疾人。在家访中,刘学钢发现,大部分残疾人因为行动不便,再加上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他们整天闭门不出,渐渐地与人沟通都成了问题。
残疾人老高原本是个性格爽朗的人,可自从患病肢体残疾后,平时很少出门,刘学钢在家访中发现,老高精神萎靡、脸色苍白,“以前多好的性格,见谁和谁打招呼,现在像比过去老了10岁,这样下去人要坏了。”刘学钢说。刘学钢建议他平时多出去转转,可老高告诉他,下楼也没地方待。从老高家回来,刘学钢萌生了为残疾人搭建活动平台的想法。
手摇轮椅奔走上千公里 捡回废旧材料搭建完成
说干就干,开始刘学钢每天早晨8点多就摇着轮椅出发了,奔走于中山门、一号桥、大王庄附近的建筑工地,废旧的钢筋、水泥板、水管、木板等,都被刘学钢一一拉了回来,在团结东里社区里搭建桌子、长凳、双杠、压腿器,甚至花草树木等。这些器材五颜六色、高矮不一,比普通的器材矮一截。刘学钢告诉记者,这是为了方便残疾人使用,不用靠别人帮忙,坐着轮椅就能锻炼。
为了修建健身设施刘学钢摇坏了2辆轮椅,往返行程上千公里。轮椅坏了,他买了燃油残疾车,继续往回拉材料。一桌一椅一草一木,刘学钢用了1年的时间修建了100多米长的健身广场,街道的居民亲切地称健身广场为残疾人专用“文体街”。不少整天待在家中的残疾人终于有了专用的活动场所。“出来转转,和人们聊聊,活动活动筋骨,心情舒畅了身体也好了,这就叫幸福。”残疾人老高说。刘学钢说,他其实就是想为残疾人做点实事,这一做就上瘾了,现在停不下来了,只能尽自己能力,能做多少就做多少。(记者 王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