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僧口村西北边,一处废旧塑料回收点敞着大门。本报记者摄
11月15日,本报C04、C05版刊发《20余废塑料加工黑窝点包围唐王老僧口村》一文,反映废塑料黑窝点猖獗的现象。报道发出后,历城区相关部门表示将坚决取缔这些黑窝点,并于第二天组成联合执法队伍开进老僧口村。近日,记者回访发现,20余家黑窝点中仅有两家被取缔,运输车仍旧通行无阻,执法人员先前的承诺并未兑现,不少村民质疑执法走过场。
质疑1
说是来取缔只拆一台电机
大约两周前,历城区相关部门和唐王镇政府曾向本报表示,将彻底取缔这些废塑料黑窝点,生产和加工设备一律拆除。在11月15日报道发出次日,历城区便组成联合执法队伍开进老僧口村。
12月9日上午,记者再次来到唐王镇老僧口村,刚进村便听见一阵轰隆声。顺着声音传来的方向,记者找到一处用水泥空心砖围起来的院子,院子大门紧锁,院墙两米多高,看不到里面的情况。记者通过一处位置较高的观察点发现,院子里堆满了废旧塑料,南墙根有一排简易的棚屋,门口挂着红色的布帘。布帘并未遮挡严实,可以看到棚屋内有台机器正在运转,轰隆之声正是由此发出。
“说是来取缔,其实是走过场,雷声大雨点小!”一名村民质疑说,大约半个月前,确实来过一拨执法人员,共有十几辆车,可谓声势浩大。奇怪的是,尽管有如此大的执法力度,却没见到什么大的动作,根本就没有实际拆除这些塑料粉碎机,彻底取缔黑窝点的承诺更是“空头支票”。
“来了十几辆执法车就拆走了一台电机,这简直就是‘挠痒痒’,花不了多少钱,再买一台电机,还是照常干!”另一位村民难掩愤怒地说。
质疑2
多家黑作坊大多数都没动
11月15日,历城区相关部门和唐王镇政府曾公开表示,不仅要拆除用于加工废旧塑料的生产设备,用作非法经营的院落也一律拆除,并恢复被占用的土地。
记者按照第一次暗访时的路线,对各个黑窝点所在的院落进行了回访。老僧口村南头最大的一个窝点群足有十几处大小院落,只有最东边一处紧挨民宅的小院子被拆除,先前的颗粒机被拆走,南墙也被推倒。其他院落均完好如初,没有拆过的迹象。
还有一处较小的窝点群位于老僧口村的西北边,有至少三家废塑料黑作坊。记者走访发现,由于处在村中民房中间,位置较为隐蔽,这三家黑作坊更为猖狂,院子大门都不关。其中一家院子中间摆放着一台磅秤,周围是回收的各色废塑料,另一家院子里堆放着不少蓝色的塑料桶。同样,这些黑作坊的院墙也没有一丝拆过的痕迹。
“一共就拆了两家,其他的都没动。”一名村民质疑说,执法部门自称取缔了13家黑作坊,其实多是做做样子,不把院子拆了,是不可能把这些黑窝点撵走的。
质疑3
为作坊“喂食”运输车辆不断
历城区相关部门曾表示,不仅要取缔加工废旧塑料的黑窝点,非法收购、运输、贮存等行为也不容许存在,将在主要路口进行巡查,拦截和查处运输废旧塑料的非法车辆。
但从记者回访和对村民的采访来看,废旧塑料的回收和中转不仅没有收敛,反而有向附近的刘家村、高家村蔓延的趋势。记者刚走进老僧口村,就不时看到运输废塑料的车辆呼啸而过。记者蹲守统计发现,在一个小时内,由西头进村运送废旧塑料的车共有六辆,从南头进村的多达十辆,其中多为载重五吨以内的中小型货车,只有一辆悬挂外地牌照的拖挂车,一些小车为了多装一些废塑料,在车斗后方还加了一截铁栅栏。
此外,先前的废旧塑料中转点也没有取缔的迹象,从老僧口村通往刘家村、高家村的乡间道路两侧,在一个个用铁丝网围起来的院子里,各色废旧塑料堆积如山。不仅如此,记者还在高家村内发现多处规模较小的回收点,这些回收点多分布在胡同里,位置较为隐蔽。
“这些黑窝点都是一环扣一环的,中转点和运输车不断给加工作坊‘喂食’,没有这些中转点,粉碎颗粒的黑作坊就没有原料。”一名村民说。本报记者
相关调查
长清区一家窝点距幼儿园仅10米
最近,本报不断接到市民反映,不仅历城区唐王镇废塑料黑窝点猖獗,省城其他几个县区也存在类似情况。连日来,记者又对长清区的几处黑窝点进行了暗访。接下来,本报将连续发出报道,探究黑窝点泛滥背后的原因,揭开废塑料再生的面纱。如有市民掌握相关线索,欢迎拨打本报热线反映。
根据市民反映,记者5日来到104省道长清马山镇漩庄桥附近,在桥东南方向的田地中央,一座房子内正在冒浓烟。向记者反映情况的居民称,这里就是一家废旧塑料再加工作坊,上半年相关部门检查时曾经停业,如今又开始生产。
这处作坊距离104省道只有十几米,记者在省道上就能看到,房子周边满是塑料袋,刮到周边树上的塑料袋随风舞动。几名妇女正在拖拉塑料袋和薄膜,院内机器轰鸣工作。记者准备进院调查时,一名男子警觉地从院子里出来看了几眼,随后返回院子里停了机器。记者看到,院子里淌着很多水。
就在记者进入漩庄村采访时,有居民反映,不止这一家,村子东北角也有一个废旧塑料再加工黑窝点,而且近段时间一直在施工。
12月6日,记者再次来到漩庄村东北角,远远就能闻到一股塑料烧焦的味道。记者在现场观察到,一处院内摆放着大约30平方米的塑料袋和薄膜,院内北侧和东侧则整齐地摆放着蓝色的塑料桶。记者随后以销售塑料袋及薄膜的身份与工作人员进行交谈,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每天大约加工一吨塑料薄膜,生产的黑色塑料颗粒运往长清的塑料厂进一步加工。
这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她已经在此工作很久了,每天生产十几个小时。记者看到,院子内20米长、5米多宽的房间里摆放着一台十几米长的机器设备,有工人从东侧不断向炉中添放塑料袋,还有人不断往炉里添加煤炭,机器西侧则是加工好的塑料颗粒。厂内烧焦的塑料味道尤为刺鼻。
随后,一名工作人员带着记者来到厂房北侧,记者看见有近百平方米的塑料袋和薄膜堆放着,工作人员不时地从北侧往厂房运输塑料袋。
最让记者惊讶的是,这家废旧塑料回收厂房距离漩庄一家幼儿园仅有10米。就在工厂开工的过程中,很多幼儿园孩童正在玩耍。一名村民告诉记者,自从环保局等部门来查后,“貌似一直停止生产,看不见烟囱,但还能闻到刺鼻的塑料烧焦的味道。”有的村民则告诉记者,“他们一直在偷偷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