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如何使一家一户的农民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如何使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顺利地转向现代农业?
从2007年9月5日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到2012年58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在静海县遍地开花,它已成为促进静海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新力量——静海县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如何使一家一户的农民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对接?
如何使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顺利地转向现代农业?
静海县的答案是:通过农民组织制度的创新,大力发展农村各类专业经济合作社,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农业产业化、集约化进程,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从2007年9月5日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到2012年58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在静海县遍地开花。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载体,短短几年间,静海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从小到大、由少到多、从弱到强,实现了快速发展,“小农户”正连接“大市场”,合作范围覆盖种植养殖、农机服务、农产品加工销售等多个领域,注册资金达23.14亿元,带动社员7.9万人,人均纯收入超4万元,已成为促进静海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新力量。
农民:一“升”一“降”得实惠
“这棚黄瓜不用拿到市场去卖,社员们都跟合作社签订了合同,不管市场价格怎么波动,都能以每公斤3块钱卖出。”在静海县良王庄乡际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种植基地,刘勇贤社员喜上眉梢。他告诉记者,以前他种的是普通品种的黄瓜,亩产量7500公斤,亩产值2万元左右,合作社引进津优35这个品种后,亩产量达到12500公斤,亩产值达到4万元,他种的3亩黄瓜,产值一下增加了6万元。同时,投入少了,由于合作社统一采购,去年一年,光化肥、种苗就少支出了两千多元,年底一算,加入合作社的5个蔬菜大棚,比往年种菜多了将近10万块钱的收益。
跟刘勇贤一样受益的还有独流镇八堡村的400多户果农,今年6月,他们所在的齐友瓜果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研究市场,整合种植模式,新上梨瓜暖棚,推行瓜粮间作等科学种植,有效延长了梨瓜的盛果期,使小梨瓜的产量翻了一番。
一家一户独立经营,农户们就像一盘散沙,受到经营规模小、应对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能力弱等诸多困扰。为了改变这种现状,静海县紧紧围绕本地特色,采取政府搭台、合作社唱戏、农户参与的方式,积极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农民聚成“宝塔”,实现了由一家一户“各自为战”的小生产到“抱团发展”对接大市场的转变。这种生产关系的变革可以使农民运用现代的机械化,运用工业的现代新技术,从而提高单位面积产出的最大效益。与此同时,加入合作社的农民,一方面通过自愿联合,互助协作,在农产品产量、质量上有了较大提升,另一方面,通过合作社的统一组织,又使得农产品生产和销售成本下降,在一“升”一“降”之间,切实增加了农民收入。
合作社:多种运作管理模式各显其能
农民自愿用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入股,加入专业合作社,走“股份+合作”的路子,分配方式为“底金+分红+劳务收入”;由负责提供农资的企业牵头组织基地农户共同参与,实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统一购买各种生产资料,统一进行技术指导服务,统一销售,帮助社员抵御市场风险;由种植大户组建合作社,依托其自身的种植管理技术和市场销售渠道吸纳农户参与,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
如今,在静海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正朝着特色化、标准化、品牌化的方向发展,并呈现出了多种运作管理模式。一是村委会集体领办。依托村(街)的场地、设施、资源等优势,带动全村集体组建专业合作社。二是由龙头企业发起,把与企业的原材料、产品等有关联的农户组织起来成立专业合作社。三是由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等领域内的能人或者大户牵头发起成立专业合作社。四是由科研部门牵头,为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成立专业合作社。五是由政府出资,兴建生产设施,提供生产资料,组建由残疾人、五保户为成员的扶贫助残农民专业合作社。据统计,在这五种类型中,以村委会集体领办和能人大户领办的运作模式居多,分别占该县合作社总数的18.2%和62.8%。
2011年,合作社成员人均纯收入达15780元,比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28%,加入合作社的成员与非成员相比,同类产品一般增值都在20%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并有效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土地流转。
西翟庄镇福海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品种、统一技术服务、统一生产流程、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的“五统一”管理,使入社成员人均纯收入提高了3500多元。梁头镇互利农业综合开发种植专业合作社,把全村农户的土地经营权作价入社,7000多亩土地参与流转,合作社全程实行机械化作业,规模化生产,使农户每年户均获得土地流转保底加分红收入达万元以上。
政府:政策扶持调动农民积极性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适应现阶段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新型农村生产关系,它解决了政府“包不起”、集体“统不了”、一家一户“办不到”的问题。
苗英锁是大邱庄镇前尚马头村一名普通村民,一家四口的收入来自家里7亩半地的收成,一年收入不过五六千元。去年7月,老苗加入了村里的生宝谷物种植合作社,才一年工夫,钱包就鼓了10多倍。“俺家把土地流转出去,政府给盖成了蔬菜大棚,通上了电,新建高效节水灌溉设施,铺通了公路,就连管理工具都给咱农民配齐了,光是靠咱自个儿来管理,一个棚一年能赚个3万来块钱,俺就在这合作社扎下去啦!”说起这一年的收成,老苗是乐开了花。
把农民组织起来闯市场,政府要努力做好引导和服务工作。为此,静海县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开展静海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的实施意见》、《静海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五年发展规划》、《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十五项措施》等一系列文件,并组建起农民专业合作社指导中心,由县农经委牵头,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融资、人才、科技、信息、培训等全方位服务,协调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静海县还按照“政府搭台,两权置换,土地流转,合作经营,保底收入,扶贫助残”的指导原则,进一步加强农民合作社的社会服务功能,帮助弱势群体脱贫致富。目前,共组建残疾人专业合作社8个,为385名残疾人、五保户安排了就业,使其年收益达2万元。
为彻底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生产经营环节中的人员素质问题,他们结合农民素质提高工程、阳光工程培训等活动,加大对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的培训力度,积极培养科技骨干、种养能手和市场经纪人,造就了一批懂生产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增强了他们的致富本领。该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中心主任张万里介绍说:“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成为静海发展规模农业、品牌农业和效益农业的主导力量,到明年全县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将会增加到600多家。”(记者 杜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