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变化太大了,4年前还是小土屋,现在已住上高楼大厦啦。”9月29日,66岁的甄淑美老人照例拉着几位“老姐妹”,坐在城阳区西田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聊天室里谈天说地。如今,这几乎成了甄淑美老人每天的必修课。“早上起来就跑过来,中午回家吃个饭,下午接着过来。”甄淑美老人笑称自己在文化活动中心的时间比在家还多。
甄淑美老人有1个儿子和2个女儿,现在都在社区的厂子里干活。西田社区党总支宣传委员焦明花告诉记者,现在西田社区的青年人大都在社区的工厂里上班,也有一些做买卖,成了个体户。年纪大一些、干不了重活的,可以在社区内负责环境卫生等,社区保证就业。“社区早已没有人种地了,现在整个社区的第一产业为零。”焦明花说。
提起种地,甄淑美现在还心有余悸:社区改造前,西田村民,大都靠种地维持生计。“我们的地太差了,底下是石头,上边是很薄的一层土,只能种最好养活的作物,像小麦、玉米之类的。村里连灌溉设备都没有,完全是靠天吃饭。”甄淑美告诉记者,西田村是城阳街道最穷的几个村子之一,当时一亩小麦的产量也就五六百斤,村民仅能勉强维持生计。
“现在不种地了,吃的却比种地的时候好多了。”甄淑美说,“今年中秋社区里刚发了面、米、油、鱼、虾、海蜇等十几样,村里60岁的老人每月还能发10斤鸡蛋,平时发的蔬菜就够吃,基本不用买。”
这种变化,得益于近年来城阳城乡统筹步伐的加快。自2005年以来,城阳区拉开了以旧村改造为重点的农村城市化进程大幕。推倒零散分布的旧民房,建成一排排的高档次的新楼房。节省出来的土地,用来引进服装、食品等行业的外资企业,百姓从下地干活的农民成为进厂务工的工人或者个体小老板,西田社区个人收入从以前的两三千元增长到如今人均年收入超过13000元,集体收入也从负债迅速增至现在年可支配财力1000多万。
如同在“白纸”上规划新的蓝图,这几年城阳区积极推进新型社区建设,打造“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共同体。西田社区是率先建成的新型社区之一,目前该社区新建居民安置楼28栋,区域实行集中供暖,天然气管道入户,绿化率已达到44%,配套有绿地广场、农贸市场、综合商业中心及幼儿园,实行统一的物业管理、电子巡逻和24小时保安值班。社区变成了百姓的乐园。
“各方面我们都很满意,出去看看哪都没有我们这好,外来打工人员过来租房的络绎不绝。”焦明花自豪地说,自2008年底完成全部回迁以来,西田社区在社区服务中心的建设上下了很多力气。在西田社区服务中心,记者看到社会保障服务、小区物业、医疗保险等8个服务窗口都在一个大厅里,工作人员皆身着白衬衣、黑裤子,俨然外企白领。而社区中心,文化中心内棋牌室、书画室等也一应俱全。而社区中心的室外部分,更是让人大开眼界:一个标准的塑胶跑道,中间足球场是人工草坪,还有几块标准的塑胶篮球场、排球场和门球场以及健身场和儿童乐园等,这样一处占地几十亩的标准室外体育场,在最繁华的市区也难得一见。
而随着由村民变市民,甄淑美们也享受到了以前根本不敢想的“城里人”生活。焦明花介绍,西田社区居民参加的养老保险为700元及以上档,养老保险缴费时,居民个人缴多少社区就相应补缴多少。焦明花告诉记者,旧村改造时村支部特地预留了100套“老人房”,全部提前装修好,凡是60岁以上家庭条件困难的老人申请批准后可直接入住。
像西田社区这样井喷式发展的新型社区,写照的是我省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主要抓手、城乡统筹明显加快的步伐。据了解,截至2011年底,全省已建成农村社区综合服务站点1.3万个,40个县(市区)基本实现农村社区化服务与管理全覆盖。2011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50.9%,越来越多的农民享受到了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和幸福生活。(李 媛 孟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