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这个金秋,南京高新区干得漂亮!
8月26日,北京,16名海归集体签约加盟;
9月7日,推出中国北斗产业版图“南京样本”;
9月17日,11个项目集中开工,仿真电子战、电子商务……每一个都是新兴产业龙头项目;
9月24日,欧洲第一大国际性IT服务企业——法国源讯落户,成立中国创新中心。
一度辉煌也一度沉寂,南京高新区靠什么从低谷快速崛起?
破除制掣,江北引擎再发力
国庆长假,长江四桥、地铁三号线、十号线和纬三路过江隧道仍在紧张施工。今年长江四桥通车,两条过江地铁2014年建成开通。加上预计2015年建成开通的城轨S3线、地铁4号线,江南江北通道将从现有的4条增加到10条。
“我们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机。”南京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成玉祥介绍,南京力推简政放权强园区重大改革,过江通道加密,江北战略地位提升,基本现代化引领示范区浮出水面,将高新区推向科技创新创业最潮头。
按资历,南京高新区是全国首批、全省首家、南京唯一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曾经辉煌;由于过江通道的限制、空间局限和体制机制等原因,一度沉寂。
9月13日,长江北岸三个街道整体划入,园区一下子从不到20平方公里拓展至160平方公里。同时,120多项权力下放,规划、环保、土地贮备等核心事务由高新区自我做主。
随空间和自主权而来的,是体制机制的创新,高新区全面“去行政化”,突出员工一专多能,向先进园区看齐。
“这一次,高新区真正站在了全新起点上。”南京高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闵一峰说,到2015年要重回国家高新区第一方阵,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回归本源,用创新引领擦亮招牌
高新区原本不同于开发区,如果说后者更侧重经济指标,那前者理应在成果转化上有更多担当。
GDP等经济数据虽不算领先,南京高新区的创新引领可圈可点。
南京本地成长起来的科技型企业,超过九成起步于高新区。园区两千多家企业,70%以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自主品牌,80%以上由大学、大型科研院所、大企业的科技人员创立。
高新区谋变,谋求用体制机制之变引领科技创新。
10月8日,郭大勇端坐电脑前,一个小鼠动物模型设计就要画上句号,而从洽谈、注册公司,到搭建实验室,他归国创业仅两个月。“政府扶持资金一步到位,从工作到生活,高新区有一整套服务体系。”郭大勇已完成4个动物模型设计。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中心就在附近,这个和欧美维持同一水准的研究平台,能为他的模型设计和生产提供很大便利。
20多年创新实践,高新区积攒了5家企业院士工作站、28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诞生了全国第一个中国留学生创业园。今年,中国“芯”之父周文益、基因组学技术带头人李秉坤两名“千人计划”人才及10名创业人才集体签约入驻南京高新区,园内高端研发平台及其创新氛围功不可没。
创新合作机制,高新区始终站在前沿。“教授老总一肩挑,科研创业双丰收”,高新区首创的海内外领军人才引进模式曾在全国引起轰动。如今,更进一步,与南京大学合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中心,与东南大学共建大学科技园,与南京理工大学合作成立高新技术研究院,与南京工业大学共设三创载体创新中心……资金、建设、运作等方面深度介入,园区与高校融合发展,科技的能量汩汩而出。
删除旁枝,心无旁骛攻特色优势
见好就要,产业庞杂,是园区普遍现象。删除旁枝错节,高新区大刀阔斧。
牢牢锁定软件、生物医药和新能源新材料三大主业,分门别类建设专业园区。已建成19.2平方公里区域内进行清查,38家不符产业导向的企业将全部搬迁。三年时间预计投入6000万元,完成160平方公里的控制性详规,软件园、生物医药谷等专业园区各就各位。
9月7日,中国北斗产业峰会上,6家北斗产业项目签约进驻高新区北斗大厦。未来5年,南京北斗基地将达200亿元以上产值,成为全国最大的北斗应用发展基地。峰会上,高新区推出“1+5+1”产业发展路径,即通过“1”个北斗青奥综合应用示范工程,“1”个江苏位置网,专攻“5”大行业的北斗应用。中国北斗卫星总设计师孙家栋院士评价:南京高新区北斗卫星导航基地发展模式为北斗产业发展贡献了“南京样本”。
北斗产业的勃兴,仅是高新区软件产业实力的一角。这里,是全省首个国家级南京软件园、国家级动画产业基地,现有注册软件企业448家,从业人员3.6万人,拥有超亿元企业21家。
独辟蹊径发展特色产业,除了北斗,还有软件业培训、电子商务等蔚然成势,到2015年,高新区软件产业将达到上千亿元产值规模。
“300亿级”的南京生物医药谷,正加速朝世界级医药谷迈进。这里是江苏首个生物医药园,聚集了5个国家级平台、105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企,活跃着一批毕业于哈佛、剑桥等世界名校的博士,以及来自辉瑞、礼来、默克等世界药企巨头的高管。
“放开手脚,在广阔的空间奔跑。”一位海归这样形容落户高新区后的心情。长江之滨 ,南京北大门,引擎已经发动,一座科创之城呼之欲出。(王振满 吴燕 颜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