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滨海缀英 |
汉沽评剧:扎根在民间的“流行乐”(图) |
|
中国网滨海高新:www.022china.com 时间: 2012-10-06 11:55:42
|
|
|
人物名片:赵峰出生在河北省丰润县,自幼爱好戏剧,13岁来到唐山曲校学习评剧,直到现在已经近70岁的年纪,仍在汉沽文化馆,每天早起“吊嗓”练功,用赵峰的话说,“既然选择了艺术,就没有让它枯萎的理由。”
一百余年的沉淀、惬意悠然的唱腔、贴近生活的演绎背景……这个曾经被周总理誉为“榜眼”剧种的表演形式,在华北、东北以及其他地方都有着无数的铁杆“粉丝”。在汉沽,唱评剧已经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最为喜闻乐见的休闲方式,中老年人大多数都能随着伴奏哼上一小段。仲夏之夜,板胡声响起、大、小锣齐鸣,老票友忘情地唱着,懂行的居民不禁地称赞,也就成为了汉沽夜晚一道独特的景象。
年少苦练终成汉沽评剧大家
首次和赵峰见面是在汉沽文化馆,60多岁的老爷子看起来精神矍铄,往那里一站身形笔直,仍然有年轻演员的范儿。对舞台艺术来讲,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是最好的诠释,舞台上片刻的风光往往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艰苦。作为一名国家级的演员,赵峰老师对这句话更是频频点头认同。他说:“在舞台上,一个转腔,一笑一颦都少不了台下的刻苦用功,要想成为大家在练习上吃的苦更不是常人能够想象的。”
在赵老师看来,当初的辛酸现在却变成了陈酿,回忆当初都能品尝到一丝醇香。“当初抻筋和下腰可没少吃苦头,随着栏杆越来越高,腿也越抬越高,几天下来,连床都上不了了,”赵峰一边示范着把腿放在桌子上,一边说,“下腰更痛苦,人躺在一根非常粗的树木上,两个老师一个压肩膀,一个压腿,整个人就好像要盘在树干上一样,训练的时候经常可以听到学生们的惨叫。”这样的“魔鬼训练”,为赵峰今后的表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过10多年的苦练,赵老师抓住了剧团主演生病的契机,以一场惊艳的演出博得了全场观众的掌声,从此也开创了自己的辉煌时代。
小鬼当家 小明星登上大舞台
汉沽评剧经历过辉煌,也迎来过低谷,尽管名义上的评剧团已经解散多年,但这却不阻碍汉沽评剧在梨园界的地位,占据8名“全国十大评剧票友”就是最好的证明。为了让评剧更好地传承下去,赵峰也积极出谋划策,最终在汉沽文化馆的配合下,帮助社区建立“小梅花评剧摇篮培养基地”,让更多的孩子能够接受专业的指导,保证汉沽评剧能够继续传承下去。
“寨上街可以说是汉沽评剧最原始的发祥地,很多名家都是从这里走出来的,现如今,这里又接过了传承汉沽评剧的重任,新成立的小梅花评剧基地就成为了评剧明日之星的摇篮。”赵峰说。在“小梅花评剧摇篮培养基地”里,喜爱评剧的孩子们不用花一分钱,就能学戏,在这里没有年龄、户籍的限制,也不管是外来工的子女,还是周边的居民,只要孩子有一颗爱戏曲的心, 都能得到老师的专业指导。
支持原创 贴近老百姓生活
艺术的延续源自于创新,从事评剧表演50多年的赵峰深知原创的重要性。今年排演的新剧《胡兰接母》就讲述了一个乡村家庭里婆媳之间微妙关系的故事,演出的时候,很多观众甚至流下了眼泪。“ 这部戏也已经被天津市文化局报送参加了第十六届全国群英奖的评选,更加坚定了我们原创的决心。”赵峰说。
尽管汉沽评剧团已经解散20年了,但已经离开剧团的评剧人还在努力接纳着评剧、重塑着评剧、培养着评剧,努力让评剧重新焕发出璀璨的光芒。“作为评剧的兴盛之地,我们不会让评剧在这里没落,所以我们会和汉沽文化部门一起,定期深入学校、在社区开展免费培训、为业余剧团搭建平台让评剧这个古老的剧种,继续唱响汉沽。”赵峰动情地说道。
记者手记
老艺术焕发新魅力
对赵峰这样的老一辈艺术家说起评剧发展过程中一个个人名,他的眼神中都会流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自豪,这些人中有支撑他走下去的动力,也有他引以为豪的弟子。我清楚地记得,当赵峰老师谈到评剧名宿时会不经意流露出敬佩之意,而说起6岁的小神童张涵韵登上春晚舞台、在全国获奖的时候,他又会欢喜得手舞足蹈。归根结底还是他对评剧深深的喜爱。
在汉沽,评剧不仅仅是一门传统的艺术,更是汉沽一代又一代人的一种精神寄托。3岁刚刚咿呀讲话的孩子敢于登台演出;年轻人背道而驰,选择专业院校进修评剧;近十个高水平业余评剧团体能够自如演出《杨三姐告状》等经典曲目全本,这些都足以说明评剧在汉沽的地位。在汉沽大剧院,一场评剧演出的票房甚至会让一些美国大片自叹不如。这里的居民爱评剧,更懂得评剧,他们会为艺术家漂亮的转腔而叫好,也会为草根票友的努力而鼓掌,这就是评剧在汉沽最真实的写照。 实习生 刘杰 |
|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