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30年前,和平区南市街东庆巷,叶振玲夫妇和婆婆、儿子三代人“蜗居”在一间十余平方米的小平房内;如今,在南市街新世界花园小区,他们和儿子儿媳、孙女儿三代人安居在一套11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今天是叶振玲孙女满月的日子,昨日,她怀抱着小孙女儿感慨道:“30年生活变化翻天覆地,周围金茂广场、津门津塔、大都会……若雨后春笋,中心城区的天际线一天一个样!”
叶振玲今年60岁,1980年,她嫁给南市街居民王永兴,住在紧靠“浴清池”的南市街东庆巷6号,一个平房小院内。“当时,包括官沟街、大福里、东庆巷、东仁巷、慎德里等在内,都是一片低矮的平房,满眼是灰色。”她这样回忆刚到南市时的观感。婚后,她和丈夫、婆婆住在院内一间“南房”,面积只有12平方米,由于长年不见阳光,环境阴暗、潮湿。儿子出生后,因嫌房间太拥挤,丈夫用木板在房脊处搭出一个暗楼。从此,一家四口人分住“楼上”“楼下”,直到1997年婆婆去世。1999年儿子考上大学寄宿后,才又结束了一家三口人蜗居斗室的生活状态。
在平房区生活,要与邻居共用卫生间,几乎天天早晨都要排队上公厕。最糟糕的还是雨天,“‘三级跳坑’,马路上的雨水往胡同里灌,胡同里的水往院子里灌,院子里的水往屋子里灌。这时就要用沙袋、木板等筑起挡水坝,并靠人工舀水。在雨厦子下做饭还常常要打着雨伞。”1982年,家里置买了第一台黑白电视机,为了追求色彩效果,她买来当时流行的彩色塑料膜贴在屏幕上。时间一晃到了1985年,会木工的丈夫用一套组合家具换来一套“珍贵” 的液化气炊具,胡同里人人羡慕。赶上雨天孩子们放学时,邻居们点不着炉子便纷纷借用,在煤气灶上轮流炒菜成为小院一景。
生活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进入20世纪末,周边商品住宅建设发力。2003年,双职工叶振玲和丈夫拿出十余万元积蓄作为首付,在新世界花园购得一套112平方米的房子,装修完成后,于2004年春节入住。“告别了低矮潮湿的平房,住进了窗明几净的新房。站在阳台上,看着绿地、喷泉,马路上的车水马龙,感觉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叶振玲说,儿子也很争气,大学毕业后出国留学,半工半读,学业有成,现已归国创业。退休后,她也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为了开阔眼界,她和家人一起周游世界,先后去过中国台湾、香港,以及新加坡、马尔代夫、欧洲14国等。尽管游历过这么多地方,但叶振玲还是觉得老家最好。谈起家乡的最新变化时,她滔滔不绝:“冒黑烟的公交车看不到了,地铁二号线鼓楼站就在旁边,购物出行更加便利;破旧低矮的平房消失了,大都会、金茂广场、津门津塔……新厦宛若雨后春笋,中心城区天际线日新月异,幸福的日子一天一个样!” (记者 任东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