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眼下,静海县的金丝小枣虽然还没到收获季节,但看着缀满枝头的果实,西翟庄镇张庄子村的枣农许汝芳早已是满心欢喜,对增产增收充满信心。
许汝芳说,她们增收有“两大法宝”:一是打造以农业种植采摘为主的旅游休闲观光园,二是将金丝小枣进行深加工,这使小枣的平均价格提高了2倍多,亩产效益提高到了1万多元。
西翟庄镇将农业产业链由一产延伸到二产、三产,是静海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
静海县现有耕地96.83万亩,农业人口45.66万人。如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县委、县政府必须求解的问题。
谈及如何破题,静海县副县长于树民一语道破:“让农业生产充分实现‘接二连三’,围绕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目标,全面提高农业组织化、标准化、市场化水平,通过政府扶持、多元投入、市场导向等措施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最终实现富裕农民、服务市民。”
按照“接二连三”的发展思路,截至今年7月底,静海县农业增加值实现8.8亿元,同比增长11.4%,农民人均现金收入8740元,进入农业产业化体系的农户达7.5万户。
筑引擎 用工业化理念建农业园区
走进位于静海县县城西部的100多平方公里的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林涛阵阵,硕果飘香。林木苗圃、林下经济、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四大主导产业区点缀其中,生态产业、立体循环经济产业带,林海休闲观光文化产业带,现代化设施农业产业带齐聚,工厂化杏鲍菇种植、林海庄园、福禄源生态观光园等龙头项目建设正酣。
修通路网,完善水、电、通讯配套,拓宽融资渠道,有效整合信息和销售网络,从生产、技术指导到销售,农民一家一户做不了的事情全部由政府承担,财政、农业、林业、交通、水利、电力、土地等部门上下联动,提供资金、政策、技术、设施等坚强保障。据了解,目前,林海循环经济示范区生产、休闲、观光、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农业模式已具雏形。已建成的南海现代农业示范园、团泊光合谷现代农业示范园、大邱庄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各类高效农业园区达30多个。今年以来,新增高效设施农业面积1.5万亩,全县高效设施农业总面积已上升至12.8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3.2%。
接二产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在静海县良王庄乡际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蔬菜种植大棚A区,记者见到了正在忙着采摘的社员王勤龙,“这些外观长得差些的黄瓜得及时摘掉,要不别的黄瓜也会受影响,不过这些瓜咱合作社也给找好销路了,会统一收购到县内腌制酱菜的企业做原料。”王勤龙告诉记者,有了合作社做保障,实行统一订单式、绿色无公害种植,自己就像吃了“定心丸”,每个大棚的年收益达到了4万多块钱,比原先高出了一倍多。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有效对接市场,首先要提高农民合作组织能力。为此,静海县积极组织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528家,带动农民近8万人,并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中心,用工业化模式实现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和品牌化生产,涌现出了“弘历福”西瓜、“口头福”食用菌、“凤英”芦笋、“惠中源达”甘薯、“大邱庄”蔬菜、“广成”冬枣等一系列名牌产品。
目前,静海县已培育了众品食业、宴宾酒厂、天立醋厂、富莱肠衣、宝良食品等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全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11个,食品制造业9个,年创产值7.45亿元,有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1个。在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同时,已建成农产品产地综合市场、专业市场和农贸市场20个,年交易量130万吨,年交易额15亿元。
连三产 拓展农业功能
规划占地6000多亩,总投资约150亿元,预计年交易额近1500亿元,带动就业50万人……位于静海县北环工业园区的天津翰吉斯国际农产品物流园正在抓紧建设。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我国华北地区最大的农产品交易集散地。
与此同时,他们还充分利用县内生态资源,加快建设和提升“农家乐”和乡村游休闲旅游设施,向高效农业植入旅游“基因”,做好生态旅游大文章。在静海镇范庄子村的采摘基地,该村党支部书记张福桥告诉记者,村里的采摘基地今年6月份正式开张纳客,范庄子村采摘基地于去年8月份开工建设,集餐饮、娱乐、休闲、农业观光和体验采摘于一体。
如今,一张县域农产品销售信息网和一本特色农产品地图正在精心绘制,西双塘生态农业观光园、周家湾绿土地采摘园、台头都市农业示范园等一大批观光旅游项目名列其中,成为静海休闲观光农业的靓丽名片。(记者 杜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