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近日,全国老龄办等部门发布了“新24孝”的内容,其中更加突出强调了对于老人的陪伴和理解,一时间养老问题又成为了人们热议的焦点。在中国老龄化日益严重的今天,“如何真正做到老有所养”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今年76岁的霍亚琴老人是一名孤老户,瘫痪多年的她居住在老人院,最近一段时间生了褥疮,并且病情加重,与其毫无血缘关系的市民赵永华夫妻得知此事后将老人接回了自己家照顾,用实际行动实践了“养老不仅是子女的义务,也是社会的责任”这句话。
“连哄带骗”将孤老接回家
赵永华家的房间虽然窄小,却有着让人感到温馨的简单布置。家里除了赵永华和爱人,床上还躺着一位瘫痪老人——霍亚琴,老人今年76岁,原是黑龙江的一名孤儿,因丈夫是军人,随军来到天津,晚年瘫痪后一直住在养老院。最近,因长期卧床,老人生了严重的褥疮,屋内总是有股难闻的气味,老人自己痛苦,其他老人也受不了。
赵永华去养老院做义工时结识了霍亚琴老人,得知其无儿无女且亲属又在外地后,他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去老人院和她说说话,给她送些好吃的,一直持续了五六年。老人生了褥疮后,赵永华夫妇想要把老人接回家抚养,但老人怕给他们添麻烦始终不同意,最后,在赵永华两口子的“哄骗”下,才终于把老人接回家里。到家后,赵永华夫妻对老人悉心照顾,按时喂饭喂水、换药、擦洗全身……老人说:“有一天夜里我身体不舒服,他们两口子一夜没睡陪着我。”说着就流下了眼泪。赵永华表示,打算让老人一直住在他家里,这样可以得到更好的照顾,让老人在有限的生命中可以过得更舒适一些。
14年相继抚养了11位老人
赵永华家住天津市红桥区,48岁那年赵永华下岗,妻子也内退在家,两个还在上学的孩子及双方的老人都需要他们抚养,生活变得十分贫苦。赵永华和妻子靠以前微薄的积蓄和捡垃圾维持生活。赵永华是个会过日子的人,市场的菜价他几乎都清楚明了,总是挑当下比较便宜的菜吃。他说过日子“吃不穷,喝不穷,不会算计就受穷”,就在如此清苦的环境下,他和爱人依然不忘为社会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其实,霍亚琴并不是赵永华抚养的第一位老人,14年来,他已经相继与11位老人签署了“遗赠抚养协议”,这些老人都有一个相似的身份“无子女、无家产”,赵永华抚养他们从来不是为了回报,而是让他们这些孤寡老人能感受到温暖。“他们最需要的是陪伴,你帮他们端端尿桶、梳理一下头发,他们都觉得很温暖,觉得自己并没有被社会遗忘。”赵永华表示。
孝顺应该成为一种潮流
早年,赵永华一直都是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但父母的突然离世让他倍感失落,于是萌生了要抚养孤老的想法。他常说:“父母需要我们,我们也需要父母,自己的父母不在了,我就出去认养‘父母’,还能为社会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就这样,赵永华接来了一位又一位老人,又送走了一位又一位老人,在这个过程中他坦言自己的收获远比付出要多得多。抚养老人不仅让他们自己从中获得了很多乐趣,充实了生活,同时还为自己的子女做了良好榜样,赵永华自豪地称赞子女们都很孝顺。在赵永华看来,孝顺也应该成为社会的一种潮流,孝顺也应该从对老人行为的关怀到心理的关怀,让孝敬充满着鲜活的时代元素,又体现着人文关怀与公民情怀。(记者 韩爱青 实习生 苗玲 摄影记者 胡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