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慈善超市,尽管到目前为止本市市内六区已经有近70家,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这个名字还是显得有点陌生。记者走访百余名市民后,将近七成人表示并未与慈善超市有过实质性接触。大多数市民对于慈善超市的“不知道”并非偶然,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尽管仅市内六区就有近70家慈善超市,而且也有一些开办得有声有色,但超过一半的慈善超市在经营上还是存在问题,而其中,更有不少慈善超市由于种种原因处于“半休眠”状态。稿件统筹 金凡晴 刘峦
慈善超市 不少处于半休眠状态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河西区荔湾路附近的一家慈善超市,该慈善超市位于一片居民楼之间的平房内,紧邻居委会。记者在现场看到,这家超市门口并未放置任何牌匾,不仅有一个略微生锈的防盗门将人们拦在外边,而且一辆垃圾车还挡在门口,要不是几经询问,很难让人把这样一间平房和慈善超市联系起来。
由于大门紧锁,记者只好透过窗户向里边张望。记者看到,屋内摆放着几排货架,货架上放着棉被、床单、衣物等物资。从附近居民口中了解到,最近这几年,他们只在过年过节的时候看到过这家慈善超市开门。另外,大家表示,已经很长一段时间没见有人来捐赠物资,而这间慈善超市里的东西也是只出不进。
针对这家慈善超市目前的情况,记者从越秀路街道办事处居民科了解到,如今,他们只是对这里定期开放,也就是说,在节假日的时候才开门。而之所以如此操作,相关工作人员表示,他们也有自己的苦衷。据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导致此种情况,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捐赠物资的人太少,货源无法保证,直接影响到购买者的热情,让慈善超市逐渐萎缩。
另外,由于捐赠物资与需求物资的不匹配,也让该慈善超市陷入两难的境地。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捐赠来的物资迟迟发不出去,前几年捐来的物资几乎还原封不动地堆在那儿,他们只好对外援助,将这部分物资用于其他慈善捐助。不仅如此,像米、面、油、洗衣粉等捐赠物资,看似使用价值很大,但因为有保质期的限制,接受起来也有所“顾忌”。
荔湾路附近这家慈善超市所面临的困境并非个例,记者在走访了河东、南开等区的慈善超市后了解到,因为无人捐赠、无处发放以及捐赠物资与需求物资不匹配等原因,不少慈善超市陷入了现存物资不能满足困难群众需求的窘境。
据了解,自2004年由市民政局发起慈善超市活动后,就开始由各区民政局管理,街道自主经营。这些慈善超市大致可分为财政供养型、财政支持型和社会捐助型三种。财政补给是各慈善超市运作经费的主要来源,而能够从社会获得稳定、有效捐助的慈善超市却少之又少。获取捐献品种的稀少导致了恶性循环。那些既募不到物资又缺少资金支持的慈善超市,往往沦为了“摆设”。
另外,慈善超市在管理机制上略显松散,也从一个侧面导致其难以为继。在采访中,参与此活动的相关工作人员就表示,由于各街道人力有限,几乎很少能有专人打理慈善超市,无奈之下,一些街道的慈善超市只能采取定期发放、平时关门歇业的形式。而这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让周围的居民“摸不清情况”,久而久之就忽略了慈善超市的存在。
慈善超市
据了解,由民政部门发起、各街道兴办的慈善超市,是以经常性社会捐助站(点)为依托,以解决社会困难群众生活困难为目的,以有针对性地募集和发放为主要形式的经常性社会捐助机构。早在2004年,被誉为“将社会捐助与慈善事业结合的新型社会救助平台”的慈善超市,就已经开始出现在津城大小社区,一段时间内,曾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慈善超市救助的对象,包括社会困难群众,城乡低保户、高于低保标准的边缘户和因突发事件造成生活困难的其他居民。
慈善超市如何摆脱困境 社会多方献计献策
让管理者专业 让参与者信赖
让管理者专业 让参与者信赖
编辑动机
从红十字会到慈善协会,从民间公益慈善团体的不断涌现,再到一个又一个慈善基金的成立……随着时代的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在我国蓬勃发展,方兴未艾。社会慈善组织数量快速增长,在我国慈善事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正如调查中一些慈善超市一样,公益慈善组织的发展还有很多不充分、不到位的情况,一些公益慈善组织因管理经营不善面临困境。如何摆脱困境,延续爱心,社会各界也都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稿件统筹 金凡晴 刘峦
慈善协会建立固定捐助来源
作为慈善超市的参与者之一,市慈善协会一直致力于为慈善超市善款募捐搭建平台。慈善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学富表示,建立长期、稳定的社会捐款来源,是这些基层慈善组织长期健康发展的关键。
“政府投入是有限的,来自社会的捐助才能维持超市运营。但问题恰恰就在于很多慈善超市只能偶尔得到某些爱心企业的捐助,然后分配给辖区内的困难群众。在大部分时间里,除了政府支持外,其他捐助来源不固定,超市没有东西可发,只能关门歇业一段时间。这样阶段性经营的结果,就造成慈善超市在群众中的影响力不够大,很难实现良性发展。”王学富表示,这些社会慈善组织,应该尽可能与一些爱心企业建立长期捐助合作,获得稳定的捐助来源。
专家学者完善管理合理营销
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教授陈钟林,曾到美国、欧洲各地实地考察过当地的慈善超市。陈教授表示,不得不承认,这些慈善超市相当成熟,其中虽也多是废旧的物品,却对外正常经营,市民都能以低价选购合适的商品,而困难家庭则会享受到最低价。
“之所以国外这些慈善超市生意如此火爆,是因为它有完善的管理机制。”陈教授分析说,目前本市这些慈善超市主要由居委会管理,属于非专业的机构,也少有专人打理,进货来源以及销售渠道都成问题。
经调查发现,慈善超市受众面广,也就是存在市场需求。陈教授则建议,要把慈善超市当成一个事业来做。首先,要投入资金建立完善的经营、管理机制;其次,充分调动社区、社工和志愿者的力量,甚至可以培养下岗职工成为超市管理者;此外,还必须设置评估制度,政务透明公开。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学副教授杜林致则认为,通过合理的宣传营销手段,使慈善组织在群众中得到普遍的认同,是慈善组织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每一个公益组织、慈善组织都有自己的特色,要将特色最大化地宣传出去。比如慈善超市面对的就是辖区内的困难群众,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邻居和朋友,是在地域和情感上最贴近捐赠者的群体,这就是它的特色。”
另一方面,杜林致强调,吸引捐助者的持续性关注,还要取得捐助者的充分信任。“这就要求同时建立透明化的捐赠渠道,让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能知道自己捐赠的物资用途和去向。这样做会取得参与者的认同与信赖,从而推动捐赠者对慈善组织的持续性关注,取得良好的社会影响。”
让管理者专业 让参与者信赖
超市管理者发动群众积极性
作为河北区鸿顺里街慈善超市的管理者,居民科宋科长也总结了一些经验。“刚开始,街道的慈善超市只有一两家,影响范围小,加上宣传力度不够,救助乏味且非常有限。后来我们在每个社区都建立了‘分店’,哪怕是将居委会中的一个柜子、架子腾出来,作为慈善超市的基地,也要让这个理念在所有小区都落地开花。”
在宋科长看来,只有发动起群众的积极性,让大家都参与其中,才能让慈善超市帮助到更多困难群体。“我们各个居委会都会对外宣传小区的慈善超市,然后发动大家捐出家中闲置的物品,然后转赠给困难户,为居民搭建一个互相帮助的平台。在一些小区,有些困难户会主动告诉我们需要什么,然后就会有其他居民捐出来,使捐赠的物资都派上用场。现在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我们准备继续推广这种模式。”
深入社区宣传解决物资源 开分店扩大救助覆盖面
红火慈善超市 各有管理之道
在本市市内六区的近70家慈善超市中,也有经营得如火如荼的,河西区天塔街“好邻居”救助超市和河北区元吉里邻里爱心互助站,就都有着各自独到的管理之道。
社区宣传 企业合作
这家位于河西区宾水道附近的天塔街慈善超市,算得上经营得有声有色。在五六十平方米的屋子里,摆放着两排长4米多、高2米左右的货架,货架分为5层,上面整齐地摆放着锅碗瓢盆、米、面、油等生活用品,包装如新,一尘不染。不仅如此,货架旁边还摞着一个个大箱子,里边都是热心居民捐赠的棉被和衣服,被工作人员分类存放了起来。
其实,这家慈善超市也曾遭遇无人捐助、无人领取的尴尬。为了持续经营,街道派专人打理慈善超市,还特意下社区做宣传,并放置了20多个废旧物品捐助箱。“一出门就能捐赠,方便!”居民陈大娘说,家里一有什么闲置物件,就拿来放到捐助箱里,也算是自己的一份心意。从此,居民都养成了长期捐赠的习惯,捐助箱也总是被塞得满满的,物资来源不再是难题。
不仅如此,为了解决捐赠物资不能实际满足困难家庭的需求,街道还试着变卖旧衣物,获得资金后再购买困难家庭所需之物。而街道还与周边企业洽谈,在银行、酒店等地共放置了20多个捐款箱,到目前为止,近两年时间,捐款箱共收到善款上万元,很好地维持了慈善超市的经营。
延伸打造 依托邻里
来到河北区元吉里社区这家慈善超市时,记者刚好遇到68岁的王大爷,他正提着一口新锅在社区工作人员的指导下登记相关信息,然后亲自把新锅摆在了超市的货架上。记者看到,货架上还摆放着棉被、暖壶等日常生活用品,看上去基本都是新的。在每件捐赠物品下面都有一张便签,上面详细记录着捐赠的时间与来源。
据了解,这家慈善超市是鸿顺里街慈善超市在元吉里社区的“分店”,它成立的初衷,就是为了解决慈善超市救助覆盖面小、捐助单位、时间不固定等问题。2010年6月,元吉里社区这家慈善超市开业,开始接受辖区内居民闲置物品的捐赠。困难家庭可以到慈善超市定期按需领取基本生活用品,而受助的居民也可以通过劳动回报其他居民。
这家慈善超市使社区内更多困难居民得到了资助,同时也为邻里间从陌生到熟悉创造了条件。如今,鸿顺里街已将这种慈善超市推广至全街11个社区,让更多居民参与到“慈善超市”的体系中。
相关链接
慈善超市最初起源于美国,美国Goodwill Industries慈善超市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主要业务是接受、处理、销售市民们捐赠的旧物,用销售这些物资得到的善款为残疾人、失业者、新移民等兴办各种类型的福利工厂、职业培训机构和就业安置场所。一般采用“前店后厂”模式,即前面是“慈善商店”,后面是捐赠物品的维修处理车间、工厂。我国的“慈善超市”最先出现于上海,随后广州、沈阳、温州、苏州等地也都陆续开办。 (记者 王渐 郝颖 见习记者 王月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