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如今的高新区正走出一条独特的转型升级之路:以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为途径,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把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实现引进人才与发展新兴产业的良性互动。
海归的力量
稀宝博为,在高新区众多企业中只能算是“小字辈”,但这个成立时间不长的公司如今却有着最高的声誉———因为世界首台0.45T永磁磁共振成像系统研发者连建宇博士的驻留,让高新区稀土产业向终端应用领域迈进的脚步更加有力。
连建宇,这位美国匹兹堡大学海归博士在永磁磁共振成像系统上的突破,让人们再一次看到了稀土的力量。
核磁共振成像,简称“MRI”,是临床医学影像诊断中最引人注目的技术之一,但它高昂的检查费用往往给就医者增加了医疗成本。而由连建宇团队开发的0.45T永磁MRI系统,使中国在MRI领域走在了世界科技最前沿。同时,伴随着包头稀宝博为年产300台永磁磁共振影像系统基地在高新区的建成,磁共振的“高价”门槛将被打破。
“由于磁性材料占永磁磁共振设备成本的60%,借助包头丰富的稀土资源可以大大降低磁共振设备的生产成本。”稀宝博为公司副总经理邢志强告诉记者,一台超导磁共振设备的价格在2000多万元,而他们生产的永磁磁共振成像设备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同时,价格仅在400至600万元之间,价格要低好几个档次。“论价值的大小,稀土原料是一,那么终端产品就是一百。从一到一百,中间的跳跃就是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
他透露,今年一月,稀宝博为首台0.45T永磁磁共振成像系统已经下线并发往中东。“今年我们计划生产设备52台,营业收入达1亿元。”
记者了解到,在稀土高新区海归创业队伍中,高、精、尖项目成为主流。而这些高层次人才领军创业的领域,正成为高新区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在位于滨河新区的大学科技园区,海归博士王亚雄创办的博特科技公司已经建成。作为中组部首批“千人计划”人才,王亚雄手中拥有的是自主研发的热超导技术。
“我们的技术属国内首创。公司利用热超导技术制成一种以铜铝为主体材料的相变热超导装置,利用这种装置传输热量,不仅具有传输热流高、温差低等特点,同时还有很好的加工性,理论上可以做成任意形状。”王亚雄告诉记者,该公司的光伏产业太阳能集热板等多个系列产品已开始批量生产,一些小区已采用该公司的太阳能集热板,市场前景看好。
同样是聚焦太阳能领域,海归博士韩培刚的中高温槽式太阳能光热利用项目则致力于把太阳能利用发展到发电、取暖等领域。该公司前期规划是在包头实施太阳能供热、供暖项目,在此基础上,发展中高温槽式太阳能发电系统,力争用太阳能热动力代替燃煤热动力,在包头掀起一个新产业。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如今的高新区正走出一条独特的转型升级之路:以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为途径,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把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实现引进人才与发展新兴产业的良性互动。
神奇的“磁场效应”
事实上,在高新区创业的海外高层次人才远不止这几人。
在高新区创业中心,创业中心主任陈宏杰如数家珍,向记者一个个介绍在这里创业的海外留学人员。
“这是海归双硕士许海华,他率先将数字电视中间件技术成功运用在内蒙古广电网络200万用户中,成为国内第一家大规模商用、全球有线网络中最多用户的中间件平台。”
“这是海归硕士贾秀清,他的聚合物理电池生产项目已经提出产业化申请……”陈宏杰的语气中流露出自豪。
放眼望去,在办公楼的走廊两侧,挂满了海归们的大幅照片,让这座大楼多了几分跳动的光采。
这里,是海归的聚集地———内蒙古自治区留学人员创业园,这里已形成独具魅力的“磁场效应”。
近年来,稀土高新区以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和内蒙古留创园为平台,累计吸引归国创业海外留学人员269名,其中海外博士53名、海外硕士95名,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创业人才3名,占内蒙古自治区的60%;入选内蒙古“草原英才”工程人才6名,占包头市的71.4%。留学人员领办、创办的企业263家,毕业企业86家,其中产业化企业近50家。2011年12月,高新区被全国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命名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目前,创业中心入驻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210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加。特别是内蒙古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产业化园区,进驻的24个项目总投资18.9亿元,拥有专利40多项,预计达产后可实现产值近30亿元。项目涉及稀土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太阳能利用、软件开发、精密制造、激光加工等新兴产业领域,其中国际领先项目6个,国内领先项目20个。这些海外尖端人才带来的高新技术项目,正领跑着高新区新兴产业的发展。
其中,留澳双硕士栗世芳实施由公司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合作研发的“新型AG热存储材料及离网式太阳能热储存发电系统”项目,总投资1亿元,技术具有世界领先水平,是能源领域中革命性的技术。留美硕士许海华的数字电视中间件研发和芯片灌装项目、海归硕士贾秀清的聚合物理电池的生产项目、留学荷兰的那顺吉博士的除尘系统及粉尘回收利用等一批高新技术项目都提出产业化申请。留日医学博士徐明的生物医药项目及留美博士武强的“光学及太阳能电池用锗制品项目”已落户留创园。
记者了解到,在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产业化园区,土地投入产出比明显偏高,每亩产出为440万元,其中,博特科技、同德实业等5家企业每亩产出高达700万元以上。
打造创业高地
“我们几个月前刚刚进驻创业中心,高新区为我们创业提供了很多便利。比如,免费为我们提供办公场地,帮助我们获取资金支持等等,这样的帮助对刚创业的人来说太宝贵了。”内蒙古德贝纳节能科技公司副总经理赵晓峰告诉记者,在高新区创业令他们感受到家人般的“呵护”。
为充分发挥政策优势,高新区对高端人才创业项目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包括对其领办、创办的企业比照高新技术企业享受各项优惠,为其免费提供办公场所,对入驻的创业人员根据创业性质、科技含量、市场潜力等要素,从项目启动资金、贷款贴息、优先推荐申报国家各类资金等多方面给予支持。
为了给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提供方便的条件,高新区建设了三栋留学人员创业园大楼,建成1.1万平方米的孵化培育基地。为了确保高新技术成果能顺利转化,高新区在滨河新区设立占地650亩的自治区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产业化园区,同时组建产业化服务机构,协调办理项目申报、规划及环保审批等事宜,确保项目顺利进行。
为进一步扩大发展空间,今年,高新区还将在大学科技园区建设内蒙古自治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项目总投资2.26亿元,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于近期开工。基地建成后,将成为西北五省区最大的海外人才归国创业新平台。
转型升级的高新区,思贤若渴;创新发展的高新区,海纳百川。
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现在正值转型之际、用人之时,高新区将以更大的力度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推动“科技兴市和人才强市”工程,加快实现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的转变。力争到“十二五”末,引进100名海外博士、200名海外硕士、国家“千人计划”人才10名,把高新区打造成科技创新发展的先导区。(记者 张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