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龙年伊始,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反弹让市民有些担心。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昨天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1月份北京CPI结束了此前连续4个月的回落,同比上涨4.8%,涨幅比去年12月份扩大0.4个百分点。专家分析,春节和低温天气是推高物价的主要原因,随着季节性影响和翘尾因素的减弱,预计下月CPI将有所回落。
1月份,北京CPI调查覆盖的八大类商品价格指数全面上涨,食品类涨幅最高,同比上涨11.3%。其中鲜菜上涨32.2%,肉禽及其制品上涨22.1%,水产品上涨9.6%,油脂上涨7%,粮食价格上涨5%,鲜瓜果上涨3%,但鲜蛋价格下降3.2%。另外七大类商品中,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涨幅明显,同比上涨4%,其次是烟酒类价格上涨3.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与居住类价格均上涨3%。
从环比数据看,1月CPI上涨1%,涨幅也比上月扩大0.7个百分点。其中鲜菜价格上涨35.9%,对当月CPI环比上涨的贡献度达到0.62%个百分点。
如何看待CPI同比环比涨幅均明显扩大的现象?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副队长邢志宏分析,北京1月CPI涨幅回升与全国的趋势一致,春节与元旦两节相连的节日因素和低温天气对蔬菜供应的影响非常明显。但翘尾因素也是1月CPI走高的重要原因。据测算,4.8%的同比涨幅中,翘尾因素占3.8个百分点,新涨价因素只有1个百分点。
“去年春节所在的2月份,北京CPI环比上涨1.4%。而今年春节所在的1月份,CPI环比上涨1%,说明春节影响下的物价涨势有所减弱。”邢志宏表示,按惯常规律,春节后物价会回落,特别是蔬菜、肉禽价格降幅较为明显。另外,去年物价涨幅从2月份开始走高累计下来的翘尾因素在1月份影响更突出一些,二三月份翘尾因素则回落到2个百分点,因此综合判断,一季度后两个月CPI应该有所回落。
动态追踪
节后蔬菜价格开始回落
春节期间蔬菜价格飙升让很多市民印象深刻,但也习以为常。
“比较熟的摊主,春节都回老家了,小点的农贸市场直接就停业了。蔬菜供应少,价格当然不便宜,年年如此。”市民田大妈很淡定。她最近转了转赵公口附近的几家市场,发现菜价降了一些。“洋葱、白萝卜都1块钱了,不像春节长假,就没有低于2块钱一斤的菜。”
新发地批发市场的蔬菜价格监测数据也显示,昨天的蔬菜批发价格比1月31日低了不少。如白菜从每斤0.6元降到0.48元;油菜从2.5元降到2元;茄子从每斤3.8元降到2.55元;黄瓜从4.3元降到2.3元。
北京社科院副院长赵弘认为,去年北京在优化流通环节、稳定蔬菜价格方面有很好的经验,今年应该继续坚持,因为控制通胀是关系民生的大事。总体看,今年通胀压力小于去年,但很难回落到人们预期的较低价格水平,因为各种要素成本都在攀升。尤其在当前较高物价水平的基础上,价格涨幅即使降下来,居民仍会承受较大压力,因此控通胀依然是今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之一。
相关新闻
CPI数据如何采集?
每月发布的CPI变动源头数据从何而来?记者从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获悉,居民消费价格为非全面调查,主要方法是定人、定点、定时直接调查,目前全市共有100多名采价员对2200多种商品的价格进行定期采集。采价员每月逢5和逢0的日子都要采价,每个月鲜活食品价格采集6次,衣着、日用等其他商品采价3次。
丰台区统计局采价员马秀芬告诉记者,5年多来她固定在一家大型超市和一家代表性的农贸市场采集数据,最近一次采价是上周五。早八点她就骑上电动自行车到了丰台南路附近的农贸市场。从水果到蔬菜、肉类、活鱼等,差不多一小时转完,一边询价一边就直接输到与手机类似的PDA智能采价器上。农贸市场采价比较复杂,摊主报价是一码事,实际买价是一码事,采价员考虑的是实际成交价格。
“最早是观察别人买菜的交易价,后来跟摊主混熟了,他们都直接把实际价格报给我。而且我还要货比三家,比如白菜,不同摊位分别卖什么价,我比较后把相对平均的价位输进去,这样数据就比较准确。”马秀芬透露。
上午九点,她继续赶往一家大型超市。粮油、熟食、蔬菜、干果、水产品、肉类……每种商品摆放在什么位置已经很熟悉,选最简捷的路线采价,不走回头路。商品价格如果变动超过20%,就一定要问清楚价格调整原因。一些商品断货也很常见,如果连续三次断货,要向统计局上报,根据情况变更为其他采价商品。
到十点半,超市采价完成,马秀芬就找张休息长椅进行数据传递。先核对PDA上有无漏登或错登的商品价格,再把出现价格变动的原因写清,所有信息通过PDA直接上传到区统计局数据中心。按规定,采价日所有数据信息,必须在中午12点之前上传。(记者 涂露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