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北京论坛(2011)11月4日开幕,未来3天,来自世界各地的30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将围绕论坛主题:“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进行反思与讨论。
据介绍,论坛确定以此为主题基于其现实意义。随着对现代化进程的体验和研究渐趋成熟,伴随对现代性的深入反思,人类开始认识到了现代化的双重性――即在带来技术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无节制地求多求快的社会增长方式、资源的过度滥用,世界性的环境生态危机以及由个人主义生活方式所带来的各种道德失范、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在此语境下,反思现代化,重新关注传统的延续性和现实价值,至关重要。
论坛由北京大学、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韩国高等教育财团共同主办,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铁农,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人权研究会会长罗豪才,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北京市委常委、北京市教育工作委员会书记赵凤桐,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香港中文大学教授詹姆斯・莫里斯,联合国系统驻华协调员、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罗黛琳,韩国高等教育财团事务总长朴仁国等出席开幕式。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和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阿马蒂亚・森通过视频在开幕式上致辞。
开幕式后,美国国家人文科学奖章获得者、世界著名社会科学家、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社会学荣休教授罗伯特・贝拉,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罗杰・梅尔森,牛津大学前校长、大英图书馆前主席、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委员克林・卢卡斯,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英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创始主任林毅夫分别做了主旨报告。
贝拉指出,科技进步和工业发展并没有引起道德的突飞猛进,“我们所能达到的或不能达到的道德标准并不是现代化的产物,道德标准远远领先于现代化,我们现今仍然依靠着古人的智慧”。梅尔森以英美与中国历史上成功的政治体制为例,揭示其背后的普遍原理。卢卡斯议论了大学在减少“现代”和“传统”之间冲突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林毅夫以经济的发展是否代表着文化的复兴,几千年绵延不断的中华文化是否可承载中国的现代化等问题为切入点探讨中国文化复兴。
本届论坛共设有7个分论坛、一个青年学生论坛、一个专场、一场圆桌会议和两场对话。七个分论坛,将分别从哲学、环境、国际关系、城市、医学、经济、教育等角度探索建设和谐家园之路。本届论坛将首次与世界银行合作举办一场“民办教育与公共财政”学术研讨专场。圆桌会议题旨为“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入世十年之发展”。学生分论坛围绕“文化传承、创新、发展:青年的责任与行动”展开。(记者王庆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