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目前全国范围内的开发区正从单一的生产型工业园区,向集产业发展与生活宜居于一体的新型城市转型,我们必须像当年抓招商引资一样抓好社会管理。”苏州市委常委、副市长、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周伟强说,最近区里成立社区司法服务站,实现了信息联判、纠纷联调、问题联治、平安联建、治安联防机制。
有专家认为,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外来人口高度集聚,与此同时动迁农民成为社区主体,是开发区社会管理面临的两大考验。破解难题,必须创新社会管理模式。
激活“基层智慧”,社区成为社会管理创新发力点
8月31日,苏州高新区新狮社区服务中心。在社区“司法服务站”咨询完问题后,12幢203室的李保男老人感慨地说,农民进城,碰到法律纠纷最头疼,要打官司连到哪个部门找人都搞不清,现在社区把法官和律师请到了家门口,免费服务,太方便啦。
新狮社区居委会主任周敏告诉记者,经常有群众来反映法律问题,可是社区干部缺乏专业知识,同样无能为力。有时候一个问题牵涉到多个部门,社区更为难。“现在很多部门都有进社区活动,何不把这些资源集合起来,为社区居民提供团队服务?”周敏的想法得到了上级部门的支持。今年6月起,一个由进社区民警、法官、检察官、律师组成的四人司法服务站进入社区,“一站式”接受居民咨询,让很多问题实现了“前道消除”。目前,社区司法服务站已在全区推广。
从自上而下接受任务,到自下而上整合资源,社区站到了社会管理的“前台”,成为社会管理创新的发力点。“创新社会管理首先要激活‘基层智慧’。”高新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缪文学介绍说,从今年开始,高新区、镇(街道)按10%左右的比例选派行政、事业人员到社区工作,同时选拔优秀社区工作者担任镇(街道)中层或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激发社区工作者的创新动力。
在马浜社区警务室,社区民警唐涛向记者展示了他研发的“房屋四级五等分类管理系统”。“我们为小区的每个住户建立了网上档案,并以颜色来区分,绿色代表自住,黄色代表暂住,红色代表高危人群。平时侧重红色住房的管理。虽然社区警务偏少,连治安辅助人员在内只有18个人,却成功管住了263幢房子。”唐涛也被社区聘为居委会副主任。
畅通诉求表达渠道,社情民意成为社区服务“导向仪”
“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提升社会管理的满意度,首先要梳理出群众诉求。”苏州高新区管委会主任王跃山回顾道,前些年,开发区大扩容,农民大规模集中居住,几十万人几乎一夜之间变成了城市人,这几年区里为农民制定了完备的社会保障机制,但社区管理体制机制却没能及时跟上变化,村干部和群众的联系少了,社情民意表达一度不够顺畅。
为畅通老百姓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高新区建立了楼道长、居民小组长、社区居委会、社区管理中心四级网络。去年,阳山花苑第二社区成立8个工作小组,每个小组包干10幢楼,平头百姓张继忠被推选为第八工作小组组长。“升官”后,他每天要走访居民,在联络感情的同时,将居民的意见和需求带到了社区。
“津桥村路面积水,居民行路不便”;“林枫苑菜场南弄堂脏乱差,百姓意见很大,急需整治改造”……打开西津桥社区主任张永芳揣在身上的“民情走访日记”,上面记满了各种琐碎小事。现在,“民情日记工作法”已在枫桥街道铺开,每个社区工作人员都有这样一本“民情走访日记”。
“原先我对社区公告栏上公布我的手机号码有抵触,现在看来非常必要。”说这话的是驻社区检察官张征旋。她告诉记者,打电话求助的大多是普通农民,他们的诉求很简单,只要细心解释,让他们气顺了,就能避免民事纠纷变为刑事案件。
低保应该提高标准,养老金该涨了,要加大对失地农民的救助……从百姓家中收集而来的社情民意成为高新区社会事业的“导向仪”。针对群众反映比较集中的诉求,高新区自去年以来,相继推出了关于实施住房困难家庭保障、困难家庭子女入学补助、失地农民免费健康体检等一系列惠民政策。
深度整合多方资源,发育社会自组织造就“法理公民”
每天早上6点多,万枫花园居民张雪龙都会准时在小区开始巡逻,像他这样的治安志愿者在万枫社区有300多人。“如今社区工作已经离不开志愿者的参与”,万枫社区居委会主任孙素珍说,居民在参与社区管理的过程中,培养了自治素养,逐步成为社区管理的主体。
创新社会管理,苏州高新区把目光瞄准了丰富的社会资源,整合工青妇等群众团体、社区民间组织、物管等社会力量,在全民共建共享中推进社会管理。
“阳光楼”、“文明楼”、“友爱楼”、“整洁楼”……作为城市社会管理创新的“细胞”,高新区狮山街道在辖区内8个社区共建立起特色楼道80多个,楼道义务志愿者达1500多名。金色社区“整洁楼”楼道长沈泉龙每天和老伴清理楼道,感动了楼道居民,在他的带动下,楼道里乱扔垃圾、乱堆放等“农民式顽症”彻底消失了。
针对社会公共服务难以满足流动人口实际需要的情况,高新区枫桥街道与苏州英格玛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公助民办性质的“英格玛蓝领之家”,不但提供免费职介服务,更侧重于对外来蓝领的文化娱乐和心理健康的关注,帮助流动人口快速融入本地生活。
“真正成熟的城市社区,居民应该是‘法理公民’,行为规范都在法律框架之内”,高新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宋长宝认为,通过社会自组织的高度发育来培养“法理公民”,正是高新区的一大创新。目前,高新区注册登记的社会组织已达88家,涉及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环境保护、法律服务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政府社会管理的“好帮手”。(记者 高坡 李仲勋 陆峰 通讯员 周皖斌 王晨明 宋丽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