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著名投资管理专家、《中国私人银行》作者张秋林
“百万乃至千万美元的准入门槛,量身定制的专享金融产品,全球范围的资产配置和财产传承,‘一对一’的管家式私密服务……私人银行这个披着神秘外纱的舶来品,正在逐渐展开中国式的突破。”在国内第一本有关私人银行的权威著作《中国私人银行》一书的封面写着这样一句话。的确,从2007年3月28日第一家正式进入私银领域的中国银行至今,“私人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里已是遍地开花。与此同时,随着国内高净值财富人群的急剧扩张,未来私人银行在中国将拥有着非常辽阔的发展前景。
事实上,对于多数人而言,私人银行始终处于“犹抱琵笆半遮面”的虚掩状态。人们很想知道,私人银行到底在为“金字塔尖”的高端客户提供怎样的贵宾级服务?其在发展过程中又暴露出哪些问题,与此同时又需要完善哪些方面呢?针对诸如此类的问题,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国私人银行》一书作者、著名投资管理专家张秋林女士。
私人银行的目标并非让客户更富裕,而是让他们永远富下去
今年6月份,美银美林与凯捷顾问发布的《全球财富报告》显示,2010年全球富豪数量增加了8.3%,达到1090万人;其中,中国的富豪数量为53.5万人,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继2009年后再次稳坐第四名的位置。而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为《2011年中国私人银行与财富管理行业报告》的序言中指出,过去三年里,中国新兴的财富管理市场年均增长率达45%。个人财富管理领域内的资产规模从2005年末的2000亿人民币猛增至2010年末的1.7万亿人民币。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份《全球财富报告》中,将净资产(不包括主要房产)超过100万美元以上的人士称为“高净值人群”。应该说,改革开放三十年,尤其是外需型经济高速发展的新世纪十年,全球化的市场机会为中国带来可观的财富。“高净值人群”的急剧扩张也成为这一时代的显著特色,而专注于服务这一特定群体的私人银行亦渐壮大。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私人银行的目标并非让客户更富裕,而是让他们永远富下去。那么,装修奢华且私密性极强的私人银行究竟是如何使客户永远富下去的呢?著名投资管理专家、《中国私人银行》一书作者张秋林为我们揭开了私人银行的神秘面纱。
说起张秋林,在其干练而亲切的外表下,包裹着的是不凡的经历,这位优雅且精致的成功女性曾任荷兰银行私人银行北亚区副总裁、中信银行私人银行部总经理,堪称国内私人银行业从萌发到发展的亲历者与见证人。因而,当聊及私人银行的服务时,张秋林侃侃而谈起来,“事实上,国外有一些私人银行连物理场所都没有,应该说私人银行竞争的绝非只是环境,而应是服务的内涵。在我看来,服务内涵主要体现在财富管理的能力、从业人员的素质、售后的服务等方面,把这些方面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让客户时时刻刻都能感到银行服务的系统。其实,国外有好多私人银行都提供有远程服务,通过此多媒体远程服务,有一个全球集中的团队在服务客户,让客户感受到‘我一直被关注着’。应该讲,当前私人银行的竞争就是这样的一个系统的竞争。”
张秋林认为,目前考虑到客户的认知水平和国内对于私人银行的理解,最为主流的服务还是财富管理服务。“一提到私人银行,仍然是专门对高端客户理财的服务。事实上,随着未来私人银行的发展,我觉得融资服务、投行服务都是私人银行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说现金管理、融资咨询、投资银行咨询等金融服务。而相比之下,艺术品的鉴赏属家庭增值服务,其可认为是获取客户、吸引客户的一种手段,但客户来了之后,挖掘客户、提升客户、经营客户的肯定还是私人银行的主流服务,即侧重于金融服务。”
私人银行通常要求客户在本行的个人金融资产规模不低于百万美元
虽说近年来国内私人银行业务迅速发展,但总体上私人银行业务在国内还属新鲜事物,而且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那么,这些问题表现在哪些方面?与此同时,私人银行与零售银行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对此,张秋林表示称,截至2010年6月底,我国主要商业银行中有8家开设了私人银行业务。就其现状而言可以分为三个方面:“首先,他们的业务冠名以‘私人银行’为主,譬如中资商业银行开展的私人财富管理服务基本都选择了‘私人银行’这一名称;其次,独立事业部制较少,在这8家中资商业银行中,除民生银行称自己是以事业部制形式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外,其他大多为总行管理部门或者准事业部制;第三是客户资产要求较高,各家银行通常要求客户在本行的个人金融资产规模不低于100万美元,虽说在具体数值上会有一定差别,但基本维持在800万至1000万人民币之间。应该说,目前私人银行在中国属于新生事物,任何一个新生事物在诞生与发展的初期势必会有暴露出的问题。就中国私人银行而言,目前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资产管理能力还不强、创新能力不足等三大方面。”此外,对于银行业普遍存在的“同质化产品与服务”问题,张秋林坦言在私人银行业也是存在的,“但与其他银行零售业务所不同的是,倘若一家私人银行推出的产品与服务比竞争对手快而且好的话,便能够更长久的占有市场。在我看来,同质化并不可怕,关键还是要看谁能率先推出一些受客户欢迎的产品与服务。”
在一些银行业界人士看来,零售银行通常都是私人银行的基础。采访中,对于这一说法,张秋林亦表示了认同。她说:“一般而言,国内各银行的私人银行人员基础、客户基础基本上都来自于零售银行。而对于它们之间关系的处理各银行皆采取了不同的方式,譬如招商银行就鼓励零售银行向私人银行输送人才、客户,但也有一些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采取了独立的发展模式。不过,无论选择哪种模式,国内零售银行都是私人银行的基础。”
中国私人银行业的发展还属于起步阶段,还并没有被大众所熟悉
应该说,随着未来中国“高净值人群”数量的不断膨胀,私人银行也将迎来快速发展的契机。作为《中国私人银行》一书的作者之一,张秋林更时常会深思国内私人银行业的未来发展。
“在书中我们渗透性的提到过中国私人银行的发展战略。简言之,中国私人银行的发展战略首先是在地域上与客户保持一致,毕竟客户会随着自己的事业发展而不断变化地域重心,这就要求私人银行要在地域上能够跟上客户;其次,从金融市场上看,过去很多私人银行客户从货币市场融资,慢慢演变为从资本市场融资,因此,私人银行的服务也要紧跟客户的需求,帮助客户从资本市场上进行融资。从目前来看,虽说中国私人银行业的发展还属于起步阶段,但每家拥有私人银行业务的银行都有着自己的品牌,且在服务上也都各具特色。民众之所以会对私人银行的品牌感到陌生,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便是私人银行的受众是个较小的社会群体,还并没有被大众所熟悉。”
采访中,张秋林直言,现阶段私人银行业务尚缺乏明确的监管政策。迄今为止,银监会尚未出台系统的私人银行业务监管条例或业务指引,而仅在2005年《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中在“综合理财服务”的框架之下,提及私人银行业务的定义和客户对象,但至今未形成正式文件,所以形成了目前境内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部门都按照理财的相关业务规定来开展业务的局面。“在这样的背景下,境内私人银行业务势必会和贵宾银行业务很难形成区分,私人银行业务急需明确的监管规定和业务指导。此外,我国现行的政策规定中也有不少对商业银行产品创新效率构成制约的地方。如按照相关规定,相当一部分创新业务和创新产品都必须履行行政审批程序,必须层层报批,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银行业务和产品创新的自主性。而且,在产品定价方面,银行的定价权不充分,有关部门经常过多地进行行政干涉。因此,加快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当务之急是缓解和卸除套在商业银行身上的各种枷锁,修改或摒弃现行不合时宜的法律法规,大力推进商业银行的综合化经营步伐,鼓励扶持银行的金融创新行为。”张秋林如是说。
人物简介
张秋林,金融学硕士,经济金融政策管理MPA。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现任中信银行零售银行部副总经理,曾任中信银行私人银行部总经理,荷兰银行私人银行北亚区董事,中国区总经理,荷兰银行北京东方广场支行行长(其间曾兼任北京分行行长),华夏银行支行行长,总行营业部风险管理部副总经理(主持工作)。在各类期刊和杂志上发表过多篇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