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猪头肉、猪耳朵、火腿肠、酱牛肉……这些酱肉制品如果出现在大型超市或者规范市场,您能看到这些产品标签上包括生产厂家、生产日期、保质期等相关信息,还算心明眼亮。但如果是在个体餐厅或者酱货小摊就只能是雾里看花了。连日来,记者对河北区金海道附近自发的酱货“批发市场”进行暗访发现,很多“黑酱货”通过这里流向了百姓餐桌。

日前,市民孙先生向每日新报小崔暗访工作室讲述了自己的遭遇。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和开饭馆的朋友一起来到了河北区金海道附近的自发酱货市场,看到这里很多酱货随便堆在车内,任凭苍蝇“尝鲜”。孙先生还透露说,这个自发市场从清晨5:00开始,8:00以后,就会散去。
昨天清晨5:15左右,记者来到金海道时,这条长约百米并不宽敞的道路两侧不仅停满了包括面包、吉普、机动三轮车等各种车辆,不少车前方还都放着几袋包括猪头肉、酱牛肉、火腿肠等各种酱制品。记者观察发现,停在路边的面包车大都是尾部向着路中,尾部的车门也是紧闭的。选购者都是先看样品,决定购买,车主才会掀开车门,让客户去选货。
来到一辆松花江面包车跟前,恰巧一名妇女刚刚看完塑料袋中的几块猪头肉样品,并谈好了价格。当操着河南口音的男车主掀起后车门的时候,记者看到大量煮熟的猪头肉就胡乱堆在车厢内。一边轰赶着车厢内的苍蝇,车主一边任凭这名妇女用手翻看着猪头肉。妇女挑好猪头肉后,车主才将车门重新关上。记者上前询问这些酱肉到底是哪个厂家生产的,车主随口说道:“二厂的。”亮明身份,记者表示是否可以看看出厂证明时,车主才说都是自己做的。但拒绝透露自己厂子的地址。
记者来到另一辆面包车前,看到围有四五名买主,忙着称重的女车主根本无暇关上车门。向车厢内望去,只见后排座椅已经被拆掉,堆放了大量的猪耳朵、肉皮冻、酱肚丝等货。操着南方口音的女商贩介绍说,她家主要是卤制各种猪肉制品,而她的弟弟则是卤制牛肉制品。见记者对猪耳朵感兴趣,女主人介绍说:“我这里的猪耳朵每斤从14块钱到17块钱的都有。”见记者一头雾水,她又解释道:“实话告诉你吧,17块钱一斤的,是整个的猪耳朵,14块钱的都是假的。不过,在饭馆用根本看不出来。要是自己吃,最好还是买整个的。”问起其厂家的地点,女主人闭口不答,只表示可以送货上门。当记者问起是否有票据以及检测报告时,女主人摆了摆手。
指针刚指向8:00,不少还没将货全部批发掉的车主也纷纷驾车离开。不到十分钟的时间,这条路就变得顺畅起来。附近一家小铺的店主向记者说:“你知道为什么一到8:00他们就散吗?主要是因为到了执法部门上班的时间了。你看他们平时都把车门关上,就是一旦有人来查,谁也不知道里面到底装的是什么。到这里来采购的大多是小饭店和酱货摊的人。之所以不给你票,就是因为其中很多人根本就没有厂子,都是黑作坊出来的。”
这个自发市场销售的酱货真的出自于黑作坊吗?每日新报记者的暗访还在进行中。(记者 崔楠 王子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