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昨天是唐山大地震发生35周年纪念日,由天津市人民政府投资建设的“滨海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在滨海地震监测预警中心4楼落成。昨日,该基地迎来了开放后的首批客人——来自滨海各个社区的百余名市民代表。据悉,该基地面向社会开放后,预计每年可接待参观者万余人。
地震是这样发生的
昨天下午,来自滨海各个社区的百余名代表参观了滨海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在序厅和地震灾害展示区,悬挂在房顶的一个个灯箱上映出地震灾害图片。展区还设有多媒体沙盘,沙盘上排布着许多条状或点状颜色不同的小灯,组成天津市的地形,用来显示地震带和曾发生过地震的区域。
走过此区域,一个长方形的“箱子”吸引了人们的注意。“箱子”底部为绿色,代表“土地”,上面每隔一小段距离便有两座红色顶棚的“房子”,此外还有铁轨、汽车等,犹如微缩的城镇。“箱子”侧面有灯箱,显示着土地剖面图。
一个小男孩走到“箱子”前方的圆盘操作台上,只见他犹豫着从操作台上方的两个黄色按钮中选择了“震源浅”按钮按下去,长方形“箱子”侧面的灯箱立刻显示出“震源”位置——一个小圆点,并向外辐射出一圈一圈的波纹。接着,小男孩又选中了“强震”按钮,不过2秒钟,“箱子”中最前排两个原本安稳站立的“房子”左右大幅度摇晃,随后倒塌。随着“地震”持续发生,距离“震源”稍远的一排房子又开始左右摇晃,但比刚才两座房子的幅度要小,晃了几晃以后,房子倒了……这时,讲解员适时地讲解起震源、震中等基本概念。通过亲手“操控”地震的发生,小男孩恍然大悟地说:“哦,距离震源距离越远,地震的影响越小!”
虚实互动解析防震知识
据介绍,滨海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是本市规模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展示面积600平方米,分为序厅和地震灾害展区、地球知识展区、地震基本知识展区、监测预报工作展区、震害预防工作展区、应急救援工作展区和信息服务区。
各个展览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可操作性、参与性和趣味性,其中构造地震模拟演示器、解析地震模型、知识抢答系统和家庭防震避震综合演练体验系统等互动展品,可以让参观者通过动手操作,直观地了解防震减灾知识。地震监测台网三维可视化交互系统、虚拟三维地球等展品,则是首次将虚拟现实技术用于地震科普宣传中,并涵盖了全市百余个地震监测点,通过真实数据与虚拟场景的结合,深化了参观者对于防震减灾知识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