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在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与城市转型升级的双重目标中,青岛“以世界眼光谋划未来,以国际标准提升工作,以本土优势彰显特色”,将城市定位与发展优势充分结合,确定了打造中国“蓝色硅谷”的发展新航标。
这就意味着,青岛将着力培育海洋优势产业,努力成为我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海洋自主研发和高端产业的聚集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示范区,成为国家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走向深海的桥头堡。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李群认为,在这一进程中,“青岛一方面可实现自身的发展转型,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一方面可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进而为国家海洋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优势全国无出其右
国务院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后,青岛即对如何建设蓝色经济区反复调研,结论是:青岛不仅拥有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研究所、国土资源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等28家代表国家专项水平的涉海科研机构,还拥有占全国30%的高级海洋专业人才,占全国70%的涉海领域两院院士,承担着全国50%以上的国家级海洋科研项目,仅驻青从事海洋科技研究、海洋教育、海洋管理、海洋观测实验等的专业人员就达上万名,海洋科技优势在全国无出其右。
充分发挥海洋科技和海洋人才两大本土优势,是青岛建设蓝色经济区的主要依赖和凭借。李群说,既然拥有海洋科技和人才等雄厚资源,青岛就要依托最大优势、挖掘最大潜力,下最大决心打造“蓝色硅谷”。
而事实上,青岛打造“蓝色硅谷”,还具有区位与产业优势。作为我国重要沿海开放城市,青岛近海海域1.22万平方公里,滩涂面积375.3平方公里,海岛69个,天然港湾49处,海岸线711公里,发展海洋经济的条件得天独厚。青岛工业实力雄厚,龙头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强,海尔、海信、中石化安全工程研究院建成了全国首批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中海油重质油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德国朗盛高性能橡胶新材料中国研发中心等成为世界级重要企业研发中心;500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设立研发机构的多达300家,这些既有优势都成为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的重要基础条件。
科技进步对海洋渔业、船舶制造等传统海洋产业的升级和海洋生物医药、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新材料、海洋工程装备等新兴产业的促进效应更加明显。2010年,青岛市海洋产业产值1350亿元,比“十五”末增长86%;新兴海洋科技产业产值236亿元,比“十五”末增长80%,占全市海洋产业产值比重达17.5%,成为重要支柱产业。
短板倒逼机制创新
“蓝色硅谷”,不仅是海洋科技资源高度集聚的概念,更是可以让创新活力充分迸发、使科技成果顺畅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形成强大海洋产业优势的全新机制。而这后一点,恰恰是目前青岛的短板和软肋。
青岛市政府调研显示,一方面,青岛拥有全国最强的海洋科研能力和最多的海洋科技人才;一方面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却不足20%,青岛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其良好条件很不相称,不少在此研发的海洋科技成果流失到浙江、广东转化,“墙内开花墙外结果”。
如果科技成果不能转化为项目,就难以成长为产业。记者调查发现,青岛拥有南车四方为代表的交通运输装备业,海尔、海信为代表的数字家电业以及橡胶产业,新能源、生物产业等高端产业和领军企业,但在全市前十位的大企业和本地配套产业链中,却没有一家海洋科技龙头企业。也就是说,集聚了国家水准的庞大海洋科技队伍和科技成果的青岛,至今未形成海洋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态势。
不仅如此。青岛的海洋科技创新体系,也严重“偏科”。“除海洋生物技术领域人才优势较为明显外,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
海洋矿产与新能源利用、海洋仪器仪表等领域的科研人才都很缺乏。”青岛市蓝色经济区建设办公室主任任振刚举例说,在海洋生物科研方面,青岛的人才和项目聚集在水产养殖上,海洋生物制药、海洋生物材料等海洋高端产业环节的研发,还处于起步阶段。
为何?体制机制、政策、资金投入、人才结构、国际合作、中介服务、人文环境等要素不协调、不配套、不互动。由于各科研机构的隶属关系差异,产生所有制和机制障碍,难以集聚科研、产业资源,形不成发展合力。长期形成的海洋技术研发重点集中在基础研究领域,致使工程化能力匮乏;海洋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短缺,致使国际合作、交流、参与程度不高;海洋技术研发投入过于依赖政府,致使社会、企业、民间、外资、风险投资参与程度不高。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导致青岛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偏低。2010年,青岛海洋产业增加值仅占全市生产总值的10%。
所以,对青岛来说,在打造“蓝色硅谷”的进程中,尽快建立以政府扶持为前提、以市场机制为导向的海洋科研体系、产业化体系,提供共享研发平台,整合科研资源,让研发终端与市场终端实现更好连接,让大批海洋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蓝图承载转型跨越
依托青岛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其他6市的海洋科技优势、环境区位创新优势,精心构建具有国家先进水平和国际知名度的海洋高科技产业集聚区。打造“蓝色硅谷”,这是青岛的思路,也是青岛的实践。
青岛从“海洋科技创新、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海洋资源深度开发利用、海洋环境生态保护”四个角度切入,在市南、崂山、即墨等区域全面布局海洋知识创新体系,打造中国海洋科研人才集聚中心;在胶州湾北部高新区、黄岛区等着力布局高端产业、中试基地,打造海洋科研成果孵化区;在城阳、崂山、胶南等培育八个海洋高端和战略新兴产业,打造海洋新兴产业集聚区,全力构筑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功能完备的海洋科技研发中心、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放大渠道。为此,青岛组织了6000亿元资金,集中投向逾300个项目,并拿出100亿元设立国内第一支蓝色经济基金,推动大项目引进和开工建设。
与此同时,面向全球延揽一流海洋科研人才,召开中国青岛蓝色经济国际高端人才项目洽谈会,设招聘岗位和合作项目400余个,广纳国内外海洋科技英才。围绕打造“蓝色硅谷”,青岛计划2-3年内引进10名以上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
目前,代表“蓝色硅谷”整体科技实力的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的标志性建筑——综合楼及高性能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平台即将投入使用,这个由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五支“国家队”共同组建的项目,被称为国内第一、世界第七的“海洋科研航母”,将成为我国海洋领域最主要的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国内外优秀科学家汇聚地、国际学术交流中心、海洋科技创新成果基地。(李梦 宋弢 薛庆增 闫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