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2006年,刘锦儿带着“沙县小吃”首批登陆天津,那时候,天津还没有什么人知道这种小吃的美味。
2010年10月,沙县人黄铨忠把店址选在了李七庄附近,然后接来一起打拼的家人,这家沙县小吃开始营业了。
5年时间,天津挂着“沙县小吃”招牌的店已经有近千家。而此前有报道显示,目前“沙县小吃”在全国已经开店逾2万家,从业人员超过6万。
统一的招牌、统一的摆设、统一的经营模式,沙县小吃已经成为非连锁行业的“连锁品牌”。而这条具有沙县特色的拓展之路,究竟是如何从南到北逐步发展,何时进津日益强大,以及日后将如何发展,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家庭模式 薄利经营
在天津开店之前,三十多岁的黄铨忠已经在这行做了十几年,从离家不远的福建福州,再到广东、江苏,一路往北。他说,做小吃这行非常辛苦,总是做两年就回家休息一下,然后再出来找地方开店。而这几年,沙县小吃足迹逐渐遍布全国,他的店也逐渐北上,开到了天津。此时,天津的“沙县小吃”招牌已经有近千家。
刘锦儿却记得,自己2006年年底到天津开店的时候,并没有看到其他的“沙县小吃”招牌。他说,不敢说自己的店是天津最早的,但开店前确实没看到同乡的招牌。而刘锦儿从这家位于塘沽新港路的“锦记沙县小吃”店开始,第二年或独自或与人合作,又开了六七家分店。到目前,天津打着“锦记”招牌的沙县小吃已经达到十几家,其中有六七家是他自营的,其他的则与别人合股。
可以说,刘锦儿见证了沙县小吃在天津的发展之路。在他的印象中,沙县小吃是从2008年以后开始忽然多起来的。廖香梅就是这一年跟着丈夫到天津来开店的,她也记得,那年天津开了很多家沙县小吃。不过,像刘锦儿这种拥有多家店铺、自我连锁的经营模式在沙县小吃中并不多见。无论是黄铨忠还是廖香梅都表示,自己的店还延续着沙县小吃最初的家庭化经营模式,两三个人合开一家店,一起投资,一起负责店里的工作。
因为每家店的人手都不多,全天的接待能力大概也就是一两百位客人。按照某点评网站的数字显示,人均消费在12元左右。廖香梅则说,每天的营业额不过一千多元,如果生意更好的话,他们根本忙不过来。黄铨忠也说,除去房租各项费用和成本,每个店人均月收入大概也就是2000元上下,“其实和打工差不多啦,只是更自由点。”
传统口味 地域特色
而沙县小吃这种家庭式经营模式,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那时,位于福建省中部偏北的沙县还是个不甚知名的小县城,唯一的优势是祖传的小吃手艺。扁肉、米粉、蒸饺、拌面……刘锦儿说,这些就是沙县人家逢年过节改善伙食时的吃食,几乎家家会做,味道都不错。于是,慢慢有人走出沙县,到相距不过200公里的省会福州开店。这种店铺大多面积不大,主攻几种方便快捷的口味,而店主也是伙计。
或许就是因为方便快捷,味道不错,越来越多的沙县人走进福州,又走出福州,走向更远的广州、深圳……1997年,沙县政府牵头成立了沙县小吃同业公会,并注册了“沙县小吃”商标;1999年又成立了沙县小吃发展服务中心,开办了小吃制作、连锁经营知识等多种课程,为希望走出沙县的当地人提供了机会。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每个想离开沙县去开店的沙县人,都应该到这里参加培训和考核,合格后,他们将获得沙县小吃商标准用证和商标牌匾。
有了这两样东西的沙县人,就可以去全国各地打着“沙县小吃”的招牌开店。黄铨忠说,自己会找个地方干几年,然后回家休息一段时间,再出来重新找地方开店。他停掉的店,大多转给了老乡,再开的店,也多要靠同乡的信息。现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已经遍布“沙县小吃”的踪迹,这种“一家一店”的店铺总数已经超过2万家。
据说,在天津这样的城市,开一家六七十平方米的“沙县小吃”需要大概十几万资金。一些才走出沙县的同乡,如果没有这笔资金,就可以和同乡合股经营。而每个独立开店的沙县人,都可以在沙县小吃前再冠以自己的名号。刘锦儿的店就统一叫作“锦记沙县小吃”。那些他与别人合股经营的店铺,也被冠以“锦记”的字样。而无论是哪种方式,这些“沙县小吃”都不需要缴纳任何加盟费用,没有对于选址和装修的任何指导和要求,也没有关于原材料进货渠道以及售价的任何规定……
独立动作 良莠不齐
打着同样招牌的沙县小吃,到底能不能算是连锁经营呢?据已经担任福建商会沙县(小吃)协会会长的刘锦儿介绍,目前天津挂着“沙县小吃”招牌的店铺大概有近千家,其中,确实是沙县人在经营的,应该超过500家。而这些店铺大多是各家老板自己选址,自己装修装饰,使用着有同样LOGO的餐具,餐单和价格虽然出入不大,却每每并不相同,而且,每家店独立进货,独立制作,独立经营,连开闭店的时间也是各不相同。
“沙县小吃”价格低廉,定位在工薪阶层,因此大多选在客流比较集中的高校周围和生活区附近,而且,老乡间保持着一种默契,不在太接近的地方开店。这算是他们选址的一个宗旨。而刘锦儿说,近几年到天津发展的老乡,很多都找他介绍过装修队,所以,很多店铺的装修规格非常一致,而这其实并不是“沙县小吃”的统一规定。
因为地理位置不同,店铺的租金自然不同。廖香梅那家位于南开区高校区附近的店差不过70多平方米,年租金在17万元左右。而黄铨忠的店在李七庄,差不多的面积,年租金只要7万多元。这种成本的差距,自然使两家店商品的定价不同,同样一碗大排面,廖香梅卖10元钱,黄铨忠只买8元。基于这种房租价格的不同,自然有些店铺老板会自觉延长开店时间,从早8晚8到凌晨,甚至24小时经营。
而刘锦儿说,其实不只房租不同,进货价格也是定价的关键,“同样的肉,早上买和晚上买,价格也不同啊。”黄铨忠说,那些药材和一些沙县特有的调料,他每次回去的时候自己在沙县采购,其他如鸡腿鸭腿大排等,都是在当地采购,而一些米粉河粉,则多是通过当地的供货商,他说,每个地方都有沙县人在做这个生意。
不过,虽然都是沙县人在做的生意,各种原材料也会有品质和价格的不同。做咨询培训的孙益曾经偶然在诚基大厦附近的店里吃过沙县小吃,那鸡腿的味道让他非常怀念,但此后在很多其他店里,他再没吃到过那个味道。而经营了沙县小吃近二十年的陈老板说,除了原材料的不同,加工火候或者炖汤时是不是真的用了瓦罐,味道都会有不同。
统一配送 做大做强
沙县小吃在影响力不断扩大的同时,经营标准不统一、品牌管理不规范等问题日益凸显,而这些势必会因一两家店铺的不足而影响整个行业发展。何况,目前在每个城市中都有悬挂“沙县小吃”招牌而非沙县人经营的小吃店。而即便是沙县人自己开的小吃店,是不是确实经过培训、拥有“集体商标许可使用证”也有待证实。
针对这些问题,刘锦儿提出了店内悬挂“津”字头“集体商标许可使用证”的方法,他说,目前他们正在开展的一项工作,就是把那些确实是沙县籍的小吃店统一起来,要求他们入会,店内统一悬挂许可证,这样就能和其他店铺做区分了,“目前,这种‘使用证’只发给沙县籍店铺。”他说。
而刘锦儿正在做的另一项工作,是注册成立天津市锦发沙县小吃配送有限公司,而且正在筹建配送基地。刘锦儿表示,将逐步开展从配料配送、原材料配送到米粉河粉等半成品加工配送的过程,“定点采购不仅可以降低价格,而且还能对品质有保证,而且,我们沙县小吃有200多个品种,目前在天津常见的只有三四十种,很多种类因为原材料不好采购而无法制作,配送基地建成后,这些问题应该都能得到解决。”
对此,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秘书长裴亮表示,沙县小吃目前还不能算是企业化运作的连锁经营模式,其应该归类为原产地品牌产品,所有店家都是松散的联合体。他说,如果想要整合这些联合体,可以探索私业连锁的模式,就是说,给自己找一个“娘家”,由专业人士来整合优化,统一采购,实现低成本运营。但同时,裴亮也指出,每个从业者是否愿意参与这一模式,以及能否真正履行行业规范,都是这种连锁模式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
而黄铨忠对这种模式是非常拥护的,他说:“我们总要自己人先搞好,才能把‘沙县小吃’搞好。”(见习记者 吴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