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新区巡礼 |
大连高新区“软”实力提升城市竞争力 |
|
中国网滨海高新:www.022china.com 时间: 2011-04-08 13:02:35 |
|
|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走以软件和服务外包业为特色的绿色经济发展之路让大连高新区在全国83个高新区中别具一格,也吸引着国内外的考察团争先恐后来到大连高新区。超越“中国制造”,领衔“中国服务”,让大连影响着中国,也影响了世界。
大连软件业领衔“中国服务”的发展
2010年,大连高新区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总数达到800余家,从业人员超过8万人,2010年实现收入506亿元,增长50.1%;出口创汇16.88亿美元,增长50.7%,占税收的五分之一以上。大连软件业在外包规模、平均增速、空间潜力、产学合作、品牌形象等五个方面成为“中国第一”,领衔“中国服务”的发展。
而在13年前的1998年,软件能不能做成一个产业还是个未知数。以传统工业为支柱产业的大连,大胆地提出了“建设大连软件园,发展信息产业”的构想。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与创新,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收入从不足2亿增加至506亿,软件从业人员从1000多人积累到8万余人,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达近800家。东软、海辉、华信3家连续6年获得中国软件出口前三名的软件企业均在大连高新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已经发展成为大连的支柱性产业之一,也在全国占有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2007年,时任市长的夏德仁提出,大连要努力建设“全球软件和服务外包新领军城市”;同年9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连视察软件企业时要求大连的软件和服务外包业要争做“中国第一、世界第一”。实现“两个第一”,大连有信心,更有实力挑起主角的大旗。
“软”实力提升城市竞争力
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的典型代表,具有低耗能、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显著特征,非常契合绿色增长的主题。大连软件园总裁高炜算过这样一笔账:1998年到2010年的12年间,大连软件园比照同面积制造类工业园区共节省19亿度电,可供97万人工作和生活一年,如果用煤来发电的话,则总共需要68万吨,要用11333节火车皮来运输,排列起来可以从大连一直排到鞍山。另外,软件业的高附加值也非常可观,几乎达到了100%,这是其他加工制造业无法比拟的。
软件业是真正能实现绿色增长、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它还能带来人口结构、人员素质、消费结构等一系列的改变。由它所带动的相关产业的增长,社会就业的拉动,城市环境的优化,包括人们精神面貌的改变,都使得软件业的外延价值更加可观。大连高新区目前拥有大学以上学历人员12万人,其中博士1100人,硕士2万多人,海外高端人才1800人。而软件业也成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主阵地。大连高新区2011年人才引进计划中,有3000名应届大学毕业生的招聘名额。大连软件园涵盖了几乎所有的外包业务种类,这里创造了6万个就业岗位,带动了周边其他服务行业近50万的岗位就业。还有一项有趣的统计,一家航空公司每出1000张机票,就有300张是提供给大连软件园的员工或者客人的。
科学发展带动产业升级
“十二五”期间,软件技术和产业格局孕育着新一轮重大调整,软件产业面临五大发展趋势:网络化、服务化、智能化、平台化、融合化。
面对新的挑战,科学发展观已经成为高新区乃至大连发展的核心指导思想。起步较早的大连软件业产业范畴和类型已经延伸到从产品的需求分析、设计开始,一直到应用系统的开发、业务链条的管理以及嵌入式软件开发,很多大型跨国公司将他们的技术支持中心、客户服务中心、研发中心都设置在大连。日本软银集团从2009年起就在大连软件园建立了共享服务中心,全面承接集团的财务、物流、客户关系管理等服务外包业务,目前还涉足了移动通讯领域。惠普、埃森哲、简柏特、甲骨文等很多跨国公司也都将他们的技术支持中心、客户服务中心、研发中心设置在大连;产业的延伸也带来了更多发展机遇,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两化融合、物联网、三网融合的发展,促使产业的技术、管理、模式都不断创新,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另一个明显的改变是服务范围,大连软件企业的服务对象起初只局限于日本,现在已经扩展到欧美及全球,比如IBM、惠普都已经更多地开始拓展欧美市场;从业人员也在不断向高端发展,更多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被集中到这里。 |
|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