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炒股就像人的一生,赔赚都在所难免,别看它现在跌着,早晚还会起来的。”——百岁股民的炒股心经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提起“百岁老人”,一般人的脑中会浮现这样一幅画面:银发苍苍的老人坐在轮椅上,日常生活起居需要精心照顾……但和平区劝业场街林泉社区却有一位“特立独行”的百岁老人。出生于1911年的百岁老人张炳如大爷,不仅日常起居能够自理,他的爱好尤为特殊——不喜欢看电视,只喜欢玩电脑;不喜欢公园散步,只喜欢翻阅《支部生活》。但这些还不是他最为特别的爱好,这位百岁老人最大的爱好,也是最特殊之处便是,他每天都要守在电脑前,看股市行情,炒股!
嘛叫时髦?
住养老院带的是电脑
敲开社区养老院张大爷的房间,是前天下午4点钟。里面的老人站起身欢迎,面色红润,神清气爽,看起来不过80来岁。同去的居委会姚主任介绍,这就是张炳如大爷。张大爷很高兴:“3点多我看完了股市,就自己去澡堂洗澡了,刚回来没多久。”
说完,张大爷便也坐下,笑呵呵地听姚主任介绍自己:张炳如大爷出生于1911年,退休以前在四川峨眉电影制片厂工作,一直到1986年退休,才与家人回到了天津。“以前张大爷就住在我们社区,养老院后面那排房子便是他家。老人年纪大了,长子都过80了,很难照顾张大爷,五年前他就住进养老院。”这间房间,张大爷与另一位老人合住,房内除了两张床、衣柜、电视、桌椅等常备物品,在张大爷床头对面,还摆着一台老式台式电脑,屏幕、键盘、鼠标都很干净,一看就是经常使用的。
“一般老人住进养老院,都是带着自己换洗的衣物,喜欢养花养草的,还会带上花草,我们张大爷比较特殊,非得带上他的‘老伙计’——电脑。”于是,在张大爷的要求下,陪伴他炒股十余年的电脑也“住”进了养老院。
嘛叫前卫?
80多入市交的是“学费”
要说炒股的历史,张大爷一下子追溯到1993年,那可是股票刚开始出现在中国的时候。
“十几年前,一个邻居开始炒股,炒得特别好,我就主动要求跟他学习。”那时的张大爷已经80多岁了,为了炒股,他还专门买了一台电脑,一边学电脑一边学炒股。这台电脑,老人亲切地叫“老伙计”,就是现在摆在养老院房间的这台。“我这‘老伙计’可好了,一点儿都不慢。有时闲了我还放放光盘,听听京戏,比电视好用,能自己选,想听啥听啥。”
夸完“老伙计”,张大爷就聊起炒股经历,那是满口行话:“交了些‘学费’,跌了以后又‘补仓’,一来二去投了四五万块钱,把儿女们给的本金都赔进去了。”最初,老人拿出一万元的本金投进股市,因为有师傅教,总体来说“赚的多、赔的少”,但等老人独立炒股后,情况发生了“逆转”。起初,儿女们都觉得炒股挺好,想入伙,但又懒得学,便拿出一些钱,给他当本金。可张大爷一看,自己玩的水平不高,把儿女的钱赔了不少,就又拿出自己的存款还给他们,“不能让子女赔钱。”同时,自己也将投进股市的钱一点点退出来,直到现在只剩两万元,当做“固定投资”。
嘛叫淡定?
18年不算账玩的是心态
时至今日,张大爷炒股已有18年了,但提起这些年炒股是赔了还是赚了,张大爷却“糊涂”了:“我从来也没记过账,主要是玩玩心态,时常活动活动脑子。一般赔赚也不会超过500块钱,但总账我也不知道,反正本金不够两万了,我就加点进去,多了,我就取点出来。”
虽然现在谈起炒股如此淡定,当初张大爷还曾“上过当”。谈起这段上当的经历,他毫不避讳:“推销人员告诉我,买了他们的软件,保管只赚不赔。我就花了3000块,从他们那拿来一张光盘,叫做‘炒股指导盘’。他们告诉我,如果看K线上有红点了,就可以放心买入,随后准保升值。我按那个推销员说的,连着试了几次,一次也没准过!”张大爷这才知道自己“上当了”。
嘛叫生活?
每天炒股4小时求的是规律
现在,炒股已经成为张大爷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早晨6点起床,晚上10点睡觉,闲暇时会拿着高倍放大镜看看《支部生活》,无论如何,每天绝对不会变的,就是拿出4个小时上网炒股。“我每天上午10点左右上网,看股票走势;下午1点半准时开电脑,看股票。”进了养老院以后,张大爷并没停下“炒股事业”,除了节假日股票停盘,每天雷打不动,坚持看股市行情。
“每天看看股票,时间不知不觉地就过去了,还挺充实。”除了自己研究股票行情,张大爷还常与邻居探讨心得,“养老院一个女同志炒股比较厉害,经常跟她交流经验。”现在张大爷手中持有的500股“大族激光”就是与股友探讨后购进的。边说,张大爷边打开电脑,举起放大镜,找到“渤海证券”软件图标点击,输入账号、密码登录。“可惜我买入得晚了,我买的时候是24块多一股,现在一股降到23块多了,又跌了百十来块钱。”
看着页面右侧一排“绿油油”的交易价格,张大爷笑呵呵地说:“炒股就像人的一生,赔赚都在所难免,别看它现在跌着,早晚还会起来的。”(记者 陈欣 通讯员 马春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