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2010年,对于宝鸡市区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宝鸡高新区而言,又是硕果累累的一年:全年预计实现经营总收入1000亿元、工业总产值950亿元、工业增加值270亿元、区域生产总值(GDP)3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3.12%、28%、28.52%、25%、31.85%,主要经济指标增幅继续处在国家级高新区前列。
当盘点高新区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亮点时,呈现眼前的是一个充满生机而多姿多彩的开发区:
产业聚集——快。以招商引资为龙头,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做大做强7大优势产业为目标,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全年签订招商项目70个,其中上10亿元项目7个,上亿元项目32个,完成合同引资213.78亿元,到位资金76.69亿元,其中外资到位4711.34万美元。对于列入高新区的110个重点项目,全年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0亿元,同比增长29.94%,其中承担的20个“率先发展八大工程”项目完成投资70亿元。陕汽通家微型车、宝钛工业园、银河消防车、宝石机械、专用汽车、国核宝钛等重大产业项目进展顺利。
城市建设——新。加快污水处理厂、高新大道三期、千河滨河路、高新大道二三期连接工程、石鼓山-滨河路连接工程以及高新17路至30路的建设。开工建设道路、桥梁、截污管道等市政工程项目22个,迁改燃气管道2.8公里、通信线路6公里,解决了39个项目的用电、用水问题。投资462万元完善了园林环卫设施,投资1000多万元新增绿化面积25万平方米,81家单位庭院小区通过绿化达标验收。积极构建大城管模式,加快数字化城管建设,推动了三产服务业发展,庞丰科技综合建材市场、“人人乐”大型购物超市、高新体育馆等建成营业。高新医院、高新二小、高尔夫球场二期、大型水疗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正在建设。
科技创新——强。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园建设,宏业大厦投入使用,钛谷大厦主体封顶,智邦石油、恒通电子等15家企业入园发展。全年新增孵化企业88家,累计孵化企业405家。组织申报科技项目151项,获得立项89项,获得资金支持6000多万元。获得国家创新基金立项22项,获得资金支持1450万元。累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85家,占全市高新企业的90%。申报专利300余件,获准授权100余件。辅导省级名牌产品6个、新增商标数6件,建立企业质量标准备案8项。引进创新创业服务中介机构5家,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10项,新认定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个。宝鸡高新区被科技部确定为“大学生科技创业见习基地”,被教育部和科技部确定为“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
城乡统筹——稳。编制了《宝鸡高新区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以土地流转、城中村改造、聚集型小区建设、农村股份制改制、完善社会保障等改革项目为重点,规划了总投资56亿元的55个项目。全年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2331万元,新修了一批通村公路、村庄道路,新建农村公共服务中心46座,新修人畜饮水工程15处,创建市级五星村2个、四星村5个。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蔬菜、葡萄、水蜜桃、核桃、优质粮等六个产业基地初具规模,新增“一村一品”示范村3个,农业专业合作社14个,农业特色项目达到2万亩。全面实施农民增收“举措到户”工程,预计全年高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6700元。
社会事业——暖。积极构建“多层次、全覆盖、广普惠”的社会救助体系,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全年吸纳新型农村养老保险8万多人,办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2733人。全年举办创业就业培训135期,转移就业5.2万人,劳务输出6.4万人。积极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组织撤并中小学校9所,完成了区内102所中小学校和幼儿园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建设。建立健全城乡疾控网络,保证疾病控制、卫生监督、食品安全、药品监管、妇幼保健、医疗急救、传染病防治等各项工作的落实。在区内9所卫生院、1所卫生服务中心和2个服务站实现了“三统一”管理。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四率一比”全面达标。新增农家书屋16个,新建文化休闲广场21个。“2010年取得的成绩,为‘十一五’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使高新区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可以说,‘十一五’是高新区发展速度最快、质量效益最好、高新区形象变化最大的五年。突出表现为四个‘显著增强’:整体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区域竞争能力显著增强、园区承载能力显著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市长助理、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王琳说。
的确如此。走过“十一五”,宝鸡高新区在国家高新区中的综合排名上升了15个位次,经济总量超过全市的三分之一;国家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等先后被认定,成为国家产业布局的重点区域;累计获准国家级、省级火炬计划项目、新产品等科技计划项目372项,7个行业22种产品的核心和关键技术处在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