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对冲交易、期现套利,在海外被称之为“毫秒战争”。因为套利机会往往稍纵即逝,投资者比拼的是更尖端的模型和交易系统,胜负在毫秒之间就可见分晓。随着股指期货的推出,中国基金业的“对冲毫秒战”已经打响。
12月10日,国投瑞银基金公司的一只可以100%投资股指期货的对冲套利专户产品结束募集,加上之前易方达和汇添富推出的运用对冲交易策略的专户产品,投身“对冲毫秒战”的基金公司越来越多。而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一家基金公司的对冲套利产品已经进入实战状态,其年化收益率已突破10%。而随着更多的基金公司、券商、私募等机构都在积极研发对冲产品,这场不见硝烟的“毫秒战争”将愈演愈烈。
“毫秒战争第一枪”
和券商、私募等机构相比,公募基金业的“毫秒战争第一枪”响的有点晚。股指期货推出数月后,公募基金才开始行动。
2010年8月末,易方达率先和客户签订了一份采用对冲基金策略的专户“一对一”协议,打响了公募基金业的“毫秒战争第一枪”。据介绍,易方达早在去年就开始研究与股指期货相关的投资策略及产品,并设计了一条完整的产品线,分为“对冲套利”和“对冲先锋”两个方向。
到了9月,汇添富和国投瑞银两家基金公司向中金所申请了股指期货交易编码,两家公司旗下的专户还分别与东证期货和中信建投期货签署开户合同,并发行了两款专户产品。紧接着,国投瑞银在11月末又发行了一款对冲套利型的“一对多”专户产品。
国投瑞银专户投资部副总监邓跃辉介绍说,该公司首只可投资期指的专户产品实际上是混合偏债型产品,股指期货只起到策略保本的作用,投资比例有很大限制,不能超过20%。“最新发行的那只专户产品,其股指期货的参与度可以达到100%,同时灵活运用多种套利策略,比如高折价套利策略、阿尔法套利策略等,但还是以股指期货套利为主。”
虽然姗姗来迟,但对冲产品实际上有着巨大的客户需求。很多投资人既不希望承担风险,又渴望获得稳健收益,那么在对冲时代确实能提供给他们这类收益稳定性极高的产品。
国泰君安一位分析师指出,所谓对冲基金,其本意是通过同时买进卖出两种有某种关联的资产,“对冲”掉共同的风险部分,实现绝对收益。一家基金公司的总经理也表示,公司研究对冲交易的目标,就是要打造出一个模型,能够每年稳定实现10%收益。而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先前已经进入实战状态的基金公司确实收益颇丰,其中一家基金公司的对冲套利产品年化收益率已经突破10%。
不仅是公募基金试图抢占这块市场,券商、私募等各类机构都已经厉兵秣马,跃跃欲试。
浙商证券一位高管称,“我们做过调研,无风险和低风险投资市场非常大,对冲套利相对于债券投资会有明显的优势,这条产品线将会产生非常大的需求。”
一家期货公司高管透露,“据我所知,浙江一带做得大的私募中,有的拿出15、16亿资金在做股指期货套利。”
据了解,浙商证券、华泰证券、光大证券等券商以及一些期货公司都已开发出或在筹备对冲产品。这些机构现阶段将开发重点放在套利型产品上。“一方面,对冲产品推广需要时间,套利相对容易上手,并且能产出稳定的收益以吸引客户。另一方面,运用杠杆等融资手段还不够完善。”
“对冲战”里的军备竞赛
从目前基金、券商推出的对冲套利产品来看,在套利模式和运作上各方大致相同,但业绩却有一定差异。“关键是看两点:一是模型,二是交易系统。”一家券商高管老李说,正因为如此,对冲套利在海外被称之为“毫秒战争”。
早在两年前做股指期货仿真交易的时候,老李他们公司就已经开始着手对冲套利策略的研发,不断利用最新研究成果,同时依靠自身优势,开发出短线增强型等各类模型。而他们的交易线路更是直接连通几家交易所,响应迅速。
据介绍,套利模型会对现货和股指期货价格的交易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先对股指期货估值,在股指期货定价模型的基础上考虑期货交易成本、股票交易成本以及冲击成本,测算出进行对冲的盈利空间,选择建仓和平仓时机。
而在套利模式上,主要有期现套利和跨期套利,期现套利是利用股指期货与现货之间的价差进行对冲套利,跨期则是在不同的股指期货合约之间进行套利。
“就以12月9日为例,当天最大套利空间出现在下午2点,沪深300与当月合约出现了约30点价差。”老李指着电脑屏幕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说,他们有个组合当时就立即建仓,买入共值1000万元的上证180ETF和深证100ETF组合模拟现货,同时卖空相应价值的12月合约,到收盘时价差已缩窄到了十几个点。买入的ETF出现了约9万元的亏损,但卖空的股指期货则实现了约9万多元盈利,这样,扣除成本两者相抵出现了约不到0.1%的收益。9日当天,沪深300下跌了1.53%,但波动不大,振幅只有1.67%。
“对我们做对冲交易的来说,不怕波动,波动越大越能赚钱,”老李说,“最怕的就是现货和期货市场都是死水一潭。”10月份时,由于市场活跃,价差一度迅速扩大,但随着行情平淡又逐渐收敛,低的时候,全天的价差在10余点波动,套利机会一次都没有出现。
除了用ETF模拟现货外,老李他们也用股票构建组合,不同模型股票数量不同,有用80只股票的,也有120只的,在对冲效果和业绩上都会有所不同。
老李介绍说,他们公司在股指期货推出后,很快跟客户洽谈签约,推出了一款对冲套利产品,到现在为止约5个月时间做下来已经有超过6%收益,预计全年应该在15%以上。
“不过,以后这个收益肯定会越来越低,因为参与套利的人会越来越多,期现价差将不断缩小,操作难度会越来越大。”老李说,从海外看也是这样,随着套利收益吸引力降低,对冲战场上新的焦点将是那些高风险、高收益的产品。
“局部战争”即将升级
国内基金业在对冲交易战场上的争夺虽然已经开始,但受相关法规、市场成熟度等因素制约,目前大多还属于尝试性的“局部战争”。
但在海外,对冲基金市场已经相当成熟,有套利型、市场中性型、多空策略型、事件驱动型、全球宏观型等多种策略,标的涉及股市、债市、外汇、利率市场、商品期货等领域。证大投资董事长朱南松说,对冲基金的特点就是投资范围广,可以满世界寻找获利机会。而国内公募基金开发对冲产品在投资范围上还受到很多限制。
对冲基金的另外一个特点是运用杠杆。在首只对冲基金于1949年诞生后,对冲的概念逐渐发生了演化,同时买卖不同的资产并不是为了对冲风险,而是为了通过杠杆的效应,在同一方向上加倍下注来获取暴利。数据显示,全球对冲基金指数相对于标普500指数,最近五年的超额收益率达到6.4个百分点。
要想达到这一水平,使用杠杆是不可避免的,海外融资市场比较发达。有数据显示,美国对冲基金杠杆融资比例高的平均能达到3倍,低时也有1.5倍左右,再加上有各种各样可供投资的衍生品,本身就蕴含着高杠杆。而在国内目前还仅有沪深300一种金融期货可供基金参与,公募基金在开发杠杆类对冲类产品上面临不少障碍。
在这种背景下,业内人士表示,有基金公司准备借鉴多空策略型基金,推出“130/30基金”。这类基金由两部分投资组合构成,即多头和空头,其比例多在120:20到150:50之间。以130/30基金为例,现在有100万元资金,那么可以用这100万元买入一个股票组合,然后再将这些股票进行抵押融券等,建立一个价值30万元的空头组合,这样再用卖空所得的30万元再投资到多头中。于是基金的投资就完成了130%的多头和30%的空头的组合。这一方面可以增加资金使用效率,基金经理可以使用多于投资者投入的资金进行投资;另一方面增加基金的获利渠道,即将不看好的股票融券卖出。
数据显示,130/30基金在海外也是公募基金的流行品种,2004年到2007年,美国130/30基金的资产规模从不到50亿美元剧增至400亿美元。有机构预计,到2012年,采用130/30投资策略的基金规模将达到美国主动型大市值基金的25%以上。
不过,这类产品目前在国内应用还面临一些难题,由于对公募基金在融资融券参与度上有所限制,这类产品还达不到130:30这样的比例,此外,这类产品还要求有发达的融资融券和转融通市场。
不过,据一位基金经理透露,对于转融通业务,相关部门已进行相当长时间调研,可能即将推出,这将极大促进融资融券市场增长,届时可能就是这类对冲产品诞生的一大契机。 (记者 徐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