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存在了52年的天津师范大学八里台校区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将变成所有师大学子的永恒回忆。昨日,放假前最后一天,学生、老师、职工……曾在这里创造回忆的人们搬离了师大八里台校区,图书馆、校医院等设施也陆续被搬迁到了西青主校区,正式宣告师大八里台校区成为历史。
人去楼空 板书未及擦掉
昨天下午5点半左右,经过一天的搬迁,师大八里台校区空荡荡,非常寂静,第一和第二教学楼都已基本结束了搬迁工作。第二教学楼外,古色古香的侧门上满是划痕,门框上用粉笔字写着“第二教学楼”,玻璃窗上甚至还贴着“鸿运搬家”“平安搬家”等小广告。但是,这个侧门已经用铁锁锁住,整栋教学楼也没有窗户亮着灯。从窗户看进去,教室里的桌椅都还在,有些教室黑板上还留着没擦掉的板书。
期刊出版中心的办公楼还有部分房间亮着灯,显然还没有结束搬迁工作。办公楼外,四五个工作人员正在搬运;一楼的大厅正中,几个纸箱摞在一起,旁边还有工作人员刚搬出来的电扇、饮水机和水桶。学校的食堂虽然还有灯光亮着,但大门已经上了锁,门外的玻璃窗上贴着通知,向师生通告食堂于7月10日正式停止营业。
最后一站 200万册图书
在八里台师大的图书馆外,一辆搬家车停在正门门口,车厢的后盖朝大门打开,里面已经装了几个大箱子。走进图书馆,大厅的地上散着许多纸张和成摞打包好的书,几名图书馆职工正在指挥工人们搬运。
右侧值班室的门敞开着,过了值班室就是书库,书库门口的墙上贴着“书库请勿带包,入内请外存包”的提示条,铁制的大门向里打开着,虽然原有的书架并没拆掉,但百余平方米大的书库却显得异常空旷。书库内只开了两排灯管照明,向里看去,一片黑暗。而且,书架上一本书也没有,地上到处是废纸、牛皮纸袋和塑料绳,书库一侧的柜子上还放着厚厚一摞档案袋。“图书馆应该是最后一个搬完的了,毕竟藏书比较多,搬迁的工作量也比较大。”据工作人员介绍,天津师大藏书273万册,而八里台校区图书馆就占了200多万册。“等这批书搬完后,师大的图书馆才真正完整了。”
退休老院长的“八里台”情结
顾炳鸿,曾任师范大学实验中心主任、化学系书记、化学与生态工程学院院长、津沽学院副院长等职。67岁的顾院长在去年退休,离开了他奋斗了40年的岗位,爱校如爱家的他仍然做津沽学院教学督导的工作,尽自己的力量。
“天津师范大学是我家。”这是顾院长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也是在师范大学50周年校庆时,他感慨万千写下的一篇文章的题目。顾院长说:“毕业后,就走进师大的门,一直呆了40年,工作时间最长的还是在八里台校区。”顾院长回忆,“八里台校区的每间教室,都有我站在讲台上的身影,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我闭着眼睛都能说出在哪。”
回忆师大八里台校区的历史,顾院长感慨,她的变迁也是师大教育资源整合的写照。“1999年,师范大学、天津教育学院、师范大学专科学院合并到一起,当时校区很分散,一共有6个,最远的在杨村,一个学校一个保卫处,资源非常浪费,但也是无奈之举,有些老师东跑一个校区,西去一个校区,整天奔波着上课,体力消耗极大。2003年,师范大学有了新的校址,就是现在的西青主校区,这几年主校区步步优化,渐渐重用,八里台校区逐渐成为了后备力量,变成了自考生、夜大生、研究生和社会人士的培训基地。”
师大搬家,顾院长非常不舍。“趁着没搬完,我和一家人回去看了看。”他说,“毕竟是奋斗了一辈子的地方,我的两个孩子就出生在八里台校区的‘春光楼’里,他们的童年也是在师大度过的。”40年的工作经历,40年的师大生活,顾院长说,八里台校区系着每位师大人的根,对她的情感,并不因别离而褪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