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北京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包括超生人口,以及手持3种证件应落户口的人允许落户口。
今天上午,北京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各界通报普查情况。此次普查今年11月1日正式启动,2012年6月结束。
市统计局负责人强调,这次人口普查,包括京籍超生人口,以及手持3种证件应落户口的人允许落户口,涉及劳改释放证、复员转业证、迁移证等。
据了解,2009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755万人,其中外来人口509.2万人。
最新进展
试点部分小区筹备户口摸底
北京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普查组组长、北京市统计局人口和就业处处长庞江倩介绍,涉及18个区县和亦庄开发区部分小区已先行试点普查方案。
目前,北京正在筹备户口整顿与摸底工作。
户口整顿,即公安部门摸清流动人口基本情况,更新户籍资料;摸底是对普查小区全面走访,编制户主姓名底册。
经前期初步测算,本市此次普查需要约2万名普查指导员和约8万名普查员,6月底前完成普查指导员的选聘,7月底前完成普查员的选聘。
普查人员的选聘将由各区县和乡镇、街道负责,一是从单位抽调,二是从社会上招聘。
居民保障
哪怕是填错的表格都要上交统一销毁
一些普查对象担心,个人资料可能会成为行政部门进行处罚的依据。对此,西城区统计部门表示:"入户登记结束后,凡涉及住户的所有资料,哪怕只是写有住户电话的一张便条、U盘、曾填错的调查表等,都要全部上交并统一销毁。"
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规定,人口普查对象提供的资料,应依法保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泄露,不得作为行政处罚的依据,不得用于普查以外的目的。对泄露普查对象资料的行为,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北京第六次人口普查四阶段
准备(2010年10月底前):进行普查试点,选调培训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划分普查区域和绘制普查地图,全面核实建筑物,进行户口整顿,开展摸底
登记和复查(2010年11月-12月):普查员入户登记,全面复查,开展数据质量抽查、快速汇总等
数据处理(2010年12月-2011年3月):数据录入,质量验收等
数据发布和资料开发利用(2011年3月-2012年6月):发布主要数据公报等
普查还能查到啥?
对手持3种证件者允许落户口
市统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8、9月份,本市将进行户口整顿工作,目的是摸清人户分离人口、流动人口、外籍人口等数量。
户口整顿期间会涉及一些户口政策,应销未销户口的居民应该通过户口整顿销户口,应落未落户口的人则应该通过户口整顿落户口。
市统计局负责人强调,这次人口普查,包括超生人口,以及手持3种证件应落户口的人允许落户口,涉及劳改释放证、复员转业证、迁移证等。但居民也不必担心,普查员将必须为居民提供的个人信息保密,如超生信息不得提供给计生部门作为处罚依据。
居民应借人口普查的机会,主动到派出所更正户口本上不准确的信息。
想到孩子上学户口迟迟不迁走
西城新街口街道南小街社区是此次普查的试点小区,约有2000户居民。从6月1日到现在,普查试点过程中发现了大量废弃地址。
昨日,新街口街道人口普查办副主任李富告诉记者,近年人口疏散量较大,因该小区在中心城区,很多平房区都拆迁盖了高楼小区。原来的平房没了,甚至连原来的胡同也没了,可仍有大量户口一直没迁走。
像南小街20号至66号间的双号,早在2000年就拆迁了,现在是社保大厦和燃气大厦所在地。十几年了,还是有大量户口没迁走。
新街口西里一到西里四共4个社区,原来都是平房,有好几十条胡同,像东教厂、西教厂、阳泉胡同、大七条、大四条等老胡同,现在都改成了新小区,盖起了高楼。可早就搬走的不少老住户,户口一直留在这儿。
李富告诉记者:“这些小区的老居民,大多搬到了郊区住,可因孩子上学、老人看病以及社会保险等原因,迟迟不愿把户口迁走。就现在的情况看,光南小街社区的废弃地址就能占到七分之一,有些小区比例可能更大。”
一单位名下有700多个集体户口
单位寄挂户口现象严重,也是试点中发现的问题。
据了解,这些户口多为集体户口,但随着工作变更、人员流动等,很多人早就不在该单位了。同时,单位管户口的人也经常轮换,也不掌握这些走的人的信息。
所以,这些人什么时候调走的?现在在哪儿工作?已无法掌握。而这些内容都是普查必填的项目。
普查中,某家本市事业单位,其名下寄挂的集体户口就多达700多个。遇到这种情况,就只能找派出所帮忙查询户籍系统,但事实上,很多情况下也根本无法查询到。
全面掌握哪些建筑需抗震加固?
只有保证建筑物不重不漏,才能准确掌握住在里面的人的情况。今后,人口数将与建筑物相关联,在系统中点击建筑物,里面住着多少人等信息就显示出来了。
普查组组长庞江倩告诉记者,对本市建筑物进行一次全面普查,也是此次人口普查的重要环节。建筑物普查也是为了划分普查区域,每80至100户为一个普查小区,配备一名普查员,全市共划分6628个普查小区。
此次对建筑物的普查将涉及建成年代、建筑结构等,以全面掌握全市建筑物的抗震能力,知道哪些建筑物需要进行抗震加固,哪些建筑物已到使用年限需拆除等。
记者追踪入户
顺利入户:
有问必答只需10分钟
“叮咚”,记者昨天跟随普查员赵师锦,来到新街口街道的国英园小区,按响了12号楼钱老师家的门铃。赵师锦先通过门禁系统告诉钱老师自己已到楼下,得到对方允许后才上了楼。
“钱老师好!我是新街口街道的普查员,今天入户对您家进行相关信息的了解,希望得到您的配合!”同时,赵师锦亮出了挂在胸前的普查员证件。
您家有几口人?您是什么学历?您老伴的学历呢?紧接着,普查员开始针对普查表的项目,边逐个询问户主边填写,最后请户主确认并签字。整个过程8分钟。赵师锦告诉记者,如果普查对象配合,人口不多,调查一户也就10分钟。
被挡门外:
声控灯下跺脚填完表
因为多数居民白天都不在家,普查员就只能晚上入户,可一些居民警惕性特别强,根本不让普查员进屋。普查对象不给开门是普查员们最头疼的事。
“现在人们的安全意识都加强了,尽管我们出示了普查员的证件,可对方还是不相信,就是不给开门!”普查员赵师锦边说边摇头。
“我们经常只能隔着防盗门向居民询问情况,然后借着楼道的灯光填写普查表。”赵师锦说,可楼道的灯现在多半都是声控的,跺脚才能亮,每次就亮上半分钟,根本填不了几个字。要是把一份完整的普查表填完,得跺上四五十次脚!
联系不上:普查员每天都走一趟
赵师锦是新街口街道的普查员,今年已62岁,退休前一直从事街道统计工作。此次试点,她要走访115户人家,而她大部分时间却是在寻找和等候“人户分离”的住户们。
普查试点中,有大量“人户分离”现象。要么是有户口但没人住,要么是人住在这里,户口却不在这里。
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进程的加快和市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很多北京市民都不止拥有一套住房。到底有几处房子?现在搬到哪里?居民隐私保护意识增强,这些信息很难掌握。普查员常常是为找一户人家,跑上十几趟也不一定能“堵”到人。
赵师锦所管辖的小区都是六层楼,几乎都没电梯,每天都要把几十户联系不上的人家走上一趟,平均一户要爬30多级台阶,每天就得爬2000级台阶。(记者 汪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