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近日,本报开展了“搜城市管理细节”行动,最受关注的狗患管理问题,在市民中引起了广泛讨论。《天津市城市管理规定》实施已经40多天了,但给狗戴嘴套、拴狗链、主人及时清理狗粪便等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理,市民质疑有关部门存在“管理缺失”。对此,专家认为执法部门难辞其咎。昨日,本报的报道引起了公安部门和综合执法部门的重视,两个部门均表示会加大对狗问题的管理力度,逐渐探索出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将《天津市城市管理规定》落在实处。
综合执法
随身带“工具” 帮您清狗粪
对于本报的报道,市综合执法局表示会采取积极行动,以更科学的方式加强狗的管理。
河东:执法“以情动人”
河东区综合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城市管理规定》实施一个多月以来,对于宠物犬的管理主要实施“三步式”。首先是教育,再就是“下限改”,拒不改正的将进行处罚。“要是碰到态度不好的,拒绝清理的居民,我们甚至会帮助清理。只能是这样以情打动对方,靠执法者自身行动来提高大家的自觉意识。”综合执法人员在加强巡逻的同时,会随身携带“卫生纸”,一旦遇到宠物狗随地大便,将责令养狗人进行清除,并可以为其提供卫生纸等“工具”,以防养狗人以“没带工具”为由拒不清理,而这种方式被戏称为“以情动人”的执法方式。
目前,对于狗粪便的管理由驻街执法人员负责,一般每个街道派两人。像直沽园属于大桥道街,但大桥道整片的区域很大,站岗盯守盯不全,执法人员只能采取巡逻的方式。关于下一步的治理,河东区综合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还是会继续宣传,通过进入社区发放《城市管理规定》传单和小册子,提高居民的整体意识。管理方面还是批评教育,有现行的责令其当场清理。
河西:请居委会“帮忙”
而河西区综合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针对小区内“狗粪便”问题,已经准备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在《城市管理规定》颁布之后,“狗粪便”就成了综合执法所要关注的工作之一。但面对新的任务,由于没有以往的经验作为借鉴,在开展过程中可能有些地方不是很到位。经过一个多月的实践,目前已经逐渐摸索出了一些治理方法。
针对《城市管理规定》中关于狗排泄物的治理工作,河西区综合执法局制定出了相关解决方案。首先在社区中启动专项治理行动,行动将从下周开始进行,在养犬密集的居民区内进行宣传,讲解《城市管理规定》,向养犬居民发放塑料袋。“还是要以宣传为主,处罚为辅,提升居民的整体素质。”该负责人表示。同时,加大巡逻频率,过去每天两次的小区巡逻将增加为一天多次,并将在景兴西里等养犬居民比较多的小区设岗职守,在早晚遛狗高峰分时段派执法人员进行“蹲守”。“我们巡逻人员都会随身携带塑料袋,如果遇到居民没有清理工具的情况,可以免费为他们提供,对拒不清理的,将加大处罚力度。”
在治理中,“人手不足”一直是困扰综合执法部门的问题之一。对此河西区综合执法局提出与居委会“共同管理”。“居委会可以帮忙巡查,每个居委会都有我们的联系电话,遇到问题可以及时通知我们。同时还有88111008和88113008两部热线,如果市民发现此类问题也可以拨打,我们都会及时赶到进行处理。”
公安部门
希望全社会 能齐抓共管
对于《天津市城市管理规定》实施以来,一些小区出现的狗不戴嘴套、不拴狗链的问题,天津市公安局治安管理总队有关负责人表示,《天津市城市管理规定》实施以来,全市各级公安机关治安部门组织开展了以规范养犬行为为重点的专项治理行动,并取得了初步成效。截至目前,共出动警力21013人次,清理重点地区4315处,查处违规遛犬行为1885起,查处违规携犬进入公共场所行为416起,现场教育群众17997人次,新登记1135条,注册3078条,收缴违规犬2607条。
违规养犬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但还没有得到彻底根治。目前本市登记在册的狗有11万余条,但警力却有限。养犬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仅靠公安机关一家是不行的,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才能真正达到管理的效果。一是公安机关要认真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进一步加大管理工作力度;二是全市相关部门按照自己的职责分工负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养犬管理工作;三是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要切实担负起管理职责,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工作;四是要切实提高养犬者依法文明养犬的素质。只有提高养犬者的素质,才能推动养犬管理工作上水平。公安机关呼吁广大市民,严格遵守《天津市城市管理规定》,依法文明养犬。
对于目前存在的问题,今后公安机关将严格按照规定要求,建立并落实长效管理工作机制。一是建立宣传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宣传工作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养犬户依法文明养犬的意识;二是强化养犬管理属地管辖,适时开展违规养犬专项治理工作。对重点管理区内个人饲养的大型犬、烈性犬,发现一条收缴一条;三是积极探索养犬管理工作社会化的新思路、新方法,不断提高本市养犬管理工作水平。
算笔账
清狗粪 6社区每月多花3600元
景兴西里小区隶属于河西区挂甲寺街。对于负责小区环卫的工作人员来说,“狗粪便”是个困扰已久的问题。挂甲寺街环卫所杨所长介绍,挂甲寺街有13个没有物业的社区,这些社区的环卫工作都由街道的环卫所负责管理,从垃圾清运到清扫保洁,从小区内的绿地花坛到楼道,都要进行清洁。小区内的保洁员有48人,平均每人清扫的范围为六七千平方米。对于人口密集的社区,保洁员的工作已经很繁重,而清理狗粪无疑使工作量又加大,这部分投入也很大。“狗粪随处都有的,特别是在树坑、花坛、绿地这些地方。”杨所长表示,“几乎每天扫每天有,根本清不完。”
直沽园所属的街道除了几个有物业的新社区外,大部分都是几十年的老社区,这些社区的卫生和环境维护同样需要由街道来完成。街道的保洁人员主要负责倾倒垃圾和清扫楼宇间的甬道,同时捡拾绿地中的塑料袋等。清理狗粪便和处理普通的垃圾不同,一般需要就地掩埋。如果每天都要清理狗粪便,将给保洁人员增加不少工作量。不仅如此,清理垃圾、打扫地面需要相应的人力、物力和资金支持,如果再加上清理狗粪便,会产生不少额外支出。
以大桥道街为例,该街共有6个大型老社区,以每个社区为单位,由3-4名清洁人员负责日常的清扫。而雇佣人员来清理狗粪、装修垃圾等,属于额外清洁费用支出部分,每月支出200元-500元不等,其中有30%用于清理狗粪。按照每个社区每月雇佣4名清洁人员,每人额外支出人工费用500元/月,则该街因清理狗粪而产生的额外费用将达到3600元/月。
市民说
关键还得
“执法严”
本报“搜细节”专栏狗患管理问题系列报道,引发市民热议。近两日,多名养狗者和不养狗人给本报打来电话,在讨论狗患的同时提出很多建议。另外,天津网对于狗患问题的调查,也引发网民广泛参与。90%的网民认为有必要拴狗链,91%的网民认为一定要清理粪便。
■ “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建议由‘4050’人员、困难群众组成执法队,由民警带队,逐个小区查。罚款, 罚回来的款用来给执法队发工资、救助困难群众、上缴国家。我就不信人管不了狗,就看你管不管了!”——北方网网友“说着玩别在意”
■ “请一些下岗人员协助综治和民警执法。把清理狗粪需要额外花的那笔钱拿出来,用来给他们发工资,既解决了一部分就业,又能加大执法力度和投入。”——河东区万新村居民李先生
■ “既然有规定,政策资源和投入一定要跟上去。政府应该拨款,加大执法人员队伍,到时候如果还不能管好狗的问题,那就真的是托词了。”——河西区云广新里王先生
■ “养狗者的行为有《天津市城市管理规定》去监督和管理,同样,执法者的行为也应该有监管。执法不严,或者不执法,也应该有相关的部门去监督,这样才能确保执法者的执法力度和投入。”——河北区开江里赵女士
■ “民警还是要加大力度。社区里都有片警啊,虽然一个片警可能管多个社区,只要能加大巡视的力度,坚持下去,狗主人自然会变被动为自觉。”——南开区紫光苑小区杨女士
■ “公安机关可以在小区或者公共场所安装摄像头,辅助解决人手不足的问题。一旦有养狗人违法,就可以锁定证据,进行处罚,这样也减少了人力的投入。但是这同时要求公安机关对辖区内的养狗户详细登记在案,才能让摄像头得到充分利用。”——河东区晨阳里小区苏女士
■ “有规定,有管理者和执法者,但缺失对执法者的监督。这就像有法可依,但对‘如何依’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必然会导致一些管理方面的缺位。还是应该有一个部门去监管公安机关和综合执法。”——阳光星期八业主孙女士
■ “狗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管理的问题,执法严了,才能把狗管好。公安和综治可以考虑组织一个专门的队伍来管理狗,针对狗的管理问题进行研究,有针对性地解决。目前这种不细化的管理,必然导致一些执法人员认为狗的问题没有人的问题重要,但在现实中,狗的问题会影响人的生存环境,这是一个社会问题,急需解决。”——河西区四季馨园张女士 (赵雯晔 常健 韩爱青 黄萱 王彦淇 谷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