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东城区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的50余名机关干部来到地坛园外园认养树木。大家把写有名字的认养牌挂在事先选好的树上,很多人还以家人名义认养树木。 本报特约摄影 张传东
经过半世纪努力,到去年底,北京城市绿化覆盖率已达44.4%,尚未绿化的宜林荒山只剩30万亩,植树造林正向管林护林转变——
持续半个多世纪的大规模植树将在北京画上句号。
今年3月,首都绿化办公布了市民履行植树义务的18种形式,认养绿地、购买碳汇等成为本市提倡的新尽责形式。人山人海、彩旗招展的大规模植树场景将成为北京市民的历史记忆。
关于大规模植树,很多市民都有着亲切的回忆。“1000多人浩浩荡荡扛着树苗上山,山脚下运工具、运树苗的大卡车一溜排出去2里多地……”家住崇文区的张凡老人对50多年前在八达岭植树的情景记忆犹新。那时候,八达岭内外光秃秃一片,森林覆盖率只有10%。而整个北京,新中国成立初期森林覆盖率只有寥寥1.3%。缺少森林的庇护,京城内外动辄飞沙走石,烟尘弥漫。
为保护首都生态,北京于上世纪50年代发起了大规模植树活动。经过社会各界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到去年底,北京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跃升至36.7%,林木绿化率达到52.6%,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4.4%。昔日缺林少绿的北京如今已呈现出城市青山环抱、市区森林环绕、郊区绿海田园的优美生态景观。
山青了,林密了,可用于植树造林的地方越来越少了。据统计,全市尚未绿化的宜林荒山,现在只剩下最后30万亩,按计划也会在两三年内披绿。这意味着,大规模植树造林在北京已接近尾声。
“现在再组织市民到郊区大规模植树一方面不现实,另一方面也浪费人力、物力,得不偿失。”首绿办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公布18种义务植树尽责形式,目的就是鼓励市民以新形式就近就地履行义务。
这18种尽责形式里,除了人们熟悉的种树,还包括认养古树、护林防火、购买碳汇、参加绿化宣传咨询活动等,并且每种尽责形式都可以折算成一定量的植树任务。如认养古树1株,折算50株植树任务;参加绿化宣传咨询活动,每投入1个工作日折算3株植树任务。
同时,首绿办还公布了全市的林木绿地认养点以及碳汇的购买方式,引导市民以新形式爱绿、护绿。
不搞大规模植树了,并不意味北京的绿化事业就终止了。市园林绿化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新时期北京的林业工作重心将向管林、护林,让广大市民享受绿化成果转变。
北京这些年栽下的树木虽多,但很多处于“亚健康”状态。从去年起,市园林绿化局启动了300万亩低效林改造工程,为林地“疏伐”,调整林分结构,治理病虫害,让林子健康起来。条件好的地方,譬如八达岭、西山等地区的林场,还增设了道路、长椅、长凳、凉亭等游憩设施,让市民去休闲,享受“森林浴”。
在位于四环与五环之间的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多年前市民栽种下的“片儿林”如今正在被改造成环绕京城的郊野公园。截止到今年“五一”,建成并免费开放的郊野公园已达48处。未来几年,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最终将建成102个郊野公园,成为市民休闲、游憩的乐园。RJ204
新闻时评
养树更比植树难
李清
经过几十年时间,首都的森林覆盖率、城市绿化覆盖率都有了大幅提高,甚至比新中国成立之初翻了几十倍。这一可喜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对绿化工作长期坚持不懈的重视,更要归功于广大市民积极参与植树造林活动。
如今,北京将告别大规模植树,应该说是发展的必然结果。今后北京的林业重心将向管林、护林转变,具体实施起来可能会面临一些新挑战,在相当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养树要比植树更难。
一方面,植树往往是在合适的季节集中进行。很多机关、企业和学校,都有每年组织集体植树的经历。但养树却不是一年仅一两次的例行公事,而是一年365天都要认真对待,是一项需要持久进行的工作。另一方面,养树的专业性要求要比植树高得多,不仅要让种下的树正常存活,保护它们不受侵害,还要让它们长得更好,很显然,这不是件轻松的事。
要巩固多年积累的植树成果,也让造绿向养绿转变有实际意义,就必须让养树工作见到实效。这既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也是对专业部门和人员的新要求。(记者王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