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灰分三部分安放
季羡林先生辞世已近9个月。在这段时间里,季羡林唯一的儿子季承,每天都在阅读和回忆中,逐渐找回亲情。
4月4日下午,季承约见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秘书长王大千和本报记者,季承感慨,父亲在去世近9个月后,终于可以魂归故里,“父亲曾在《故乡行》一文中写道,‘娘啊,这恐怕是你儿子今生最后一次来给您扫墓了,将来我要睡在您的身旁!’父亲在外忙了一辈子,如今终于可以回家了。”
季承已将父亲的骨灰分为三部分安放。一部分在北京,一部分在河北,一部分在老家临清。
北京的墓地已经做好,有时,季承会到墓地去看看,放上一束鲜花,和父亲说说心事。
还有一部分骨灰要安放在河北易县的华龙皇家陵园,“艺术家王昆是父亲的朋友,王昆之前曾经给我父亲写信,约定去世后把骨灰放在华龙皇家陵园,老朋友们在一起,可以谈一谈生前不能谈的问题。父亲欣然接受。”季承说,这样安排也是尊重父亲的遗愿。
而另外一部分,则由季承和家人一同带回老家山东临清,与季承的祖父祖母以及母亲合葬在一起。
小孙子首次回乡
“我们一家人都回来了。”季承说,带着父亲的骨灰回到临清老家的除了自己,还有自己的妻子和不满两岁的儿子,“这是我父亲回家的日子,也是我儿子第一次回山东老家,以后孩子会知道,老家在哪里,爷爷在哪里。”
季承说,这个小孙子,为季老最后的人生平添了几分凡人乐趣,“小家伙看到爷爷就笑,不哭不闹,现在在家里看到爷爷的遗像,孩子还会凑上去亲一下。”
“父亲最爱吃山东菜。”季承说。与父亲13年没有联系后,季承在2008年年底终于与父亲见面,那段时间,他变着花样给父亲做饭送饭,并带自己的儿子与爷爷见面。
媒体广泛刊登的季羡林老人与孙子在一起的照片,成为季羡林生前最为惬意的写照。
季承出书谈家事
“什么因素也阻挡不了亲情。”父亲虽为国学大师,但在季承与季羡林之间,还是最原始的父子之情,对于在父亲去世前找回失去多年的亲情,季承说自己和家人都非常释然。
季羡林的遗产曾经引发风波,季承对此很淡定,父亲的精神遗产和物质遗产对于他来说同样重要,“以我的视角来撰写家事的书《我们这一家》,将于4月底出版,书稿大约15万字,从我小时候一直记录到父亲去世后。外界对我们家的事很感兴趣,这次很多资料都是首次公开。”
在书的最后,季承专门附上了一篇“祭父文”,内容是和父亲谈谈心,讲述父亲离去后,他对父亲的怀念。
数百市民网友自发迎季老
4月4日16时,距离季老骨灰抵达临清还有一个多小时,在季老骨灰返回必经的临清卫运河大桥东侧,前来迎接的数百市民和网友已经在此等候,有的带着孩子,有的放下手头工作赶来,排起了近百米的长队。“季老爷子,家乡人民永远怀念您”、“爷爷您回家了,您说过月是故乡明”的条幅特别醒目,市民站在路边不停地向大桥出口处翘望着,静候季老归来。
17时18分,三辆北京牌照的轿车从大桥出口缓缓驶出,有市民认出这正是运送季老骨灰的车,高呼“季老回来了,季老回来了”,在此等候的市民也兴奋起来。行驶在前面的轿车驶进由迎接市民组成的通道后,缓慢停下,季承带着家人从车上走了下来。
“谢谢!谢谢大家!”季承眼圈泛红,双手抱拳不停地向前来迎接的市民和网友作揖致谢,其家人也跟在身后感谢着前来迎接季老骨灰的家乡人民。在感谢声中,季承和家人步行近百米。17时26分,季老骨灰运抵临清宾馆,季承亲手将季老骨灰抱下车,捧着走进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