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昨天,针对春晚的大量植入性广告,并引起观众强烈反响的现象,我的同事以一个财经记者的视角,在本栏目阐述了“春晚背后的经济学”。
春节晚会上,姜昆的相声说“广告时间插播电视剧”,广大观众都笑了;但春节晚会后,观众在网上说“春晚是在广告中插播节目”,导演金越却不高兴了。在一次访谈节目中,当主持人提及观众对植入性广告不满时,金导演反驳道:“春晚的植入性广告很自然。”意即广告不伤害节目本身。
这就很奇怪了,导演认为很自然,但观众觉得不自然,这个反差是怎么来的呢?其实答案也简单,只不过这已经不是经济学的问题,而是心理学的范畴了。
以往的春晚,尤其是近几期,从导演的角度说是越来越好,但观众似乎越来越不买账。晚会水平高,但观众的欣赏水平更高,导演的进步很大,但是追不上观众的眼光,于是双方都很郁闷:观众认为导演不行,导演认为观众不懂。
其实,这就是心理纠结的结果。虽然不是什么疾病,但是纠结起来很难受。笔者本人也有过切身体会。以前写过毛笔字,但总是半途而废。究其原因,是一阵写得好,一阵写得坏,有时是越用心越坏,因此干脆把笔扔了。后来遇到高人“指点”,方知我所遇到的好坏并非真的“好坏”。人家跟我“讲”,练字是一个手和眼共同发力的过程,手即写字功力,眼即审美能力,但两者是不同步的。当初你觉得写得好,并非真的好,而是审美能力差;后来你觉得写得差,并非真的差,而是审美能力提高了,给你造成了错觉。只有正视这手和眼的进步节奏,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才不至于半途而废,才有可能取得真正的进步。我所说的这个高人,就是启功先生。
回到春晚的问题上来,其实道理也一样。大家既然明白导演和观众间落差的存在,那就要正视它,这才是正确和务实的态度。否则大家各自心里有数,认准对方不行,那么对谁都没好处。
再以春晚植入性广告为例,我们当然知道那是商家的需求,也知道那是春晚的追求之一,但是“经济学”毕竟不是“赚钱学”,作为商家和春晚,一定要学习一点心理学,最起码,不要让广告太泛滥,让观众很反感。金越导演认为春晚植入性广告很“自然”,那么我很乐意在此和金导演抬个杠:刘谦当然可以很“自然”地喝某橙汁,但在赵本山的小品里,那个接受捐款的妇女居然会去买某高档的国窖,这“自然”吗?当然了,也有可能,她买的是假酒。(刘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