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雪落辽北,气温陡然下降,康平大地处处银装素裹,按常理讲本应在家里“猫冬”的王英却一刻不得闲。在康平县两家子乡双山子村一栋温室蔬菜大棚里,这位种了几十年苞米的农民,正在采摘西红柿。他说:“一栋125米长的大棚,平均收入在1.5万元,收益相当于种大田的30倍左右。”
“2008年以前看全县的设施农业,两个小时就可以完事;现在仅两家子一个乡,一天也走不完。”康平县农村经济局局长杜怀君说,如今的康平农村,绵延不绝的温室大棚已经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好帮手;设施农业的异军突起,让农民正在摆脱“雨养农业”、靠天吃饭的状态;农民腰包鼓了,眼界宽了,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于设施农业的建设之中。
作为传统的农业县,如今的康平人清醒地认识到,安于原先靠天吃饭的耕作方式已不适应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必须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科学发展。康平县委书记徐凤翔说:“我们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突破口,以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基地为依托,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发展,逐步拉长农业产业化链条,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重点,康平县委、县政府迈出了农业产业化革命的第一步,他们谋划重点在东部乡镇发展设施农业,北部乡镇发展花生产业,西部乡镇发展养殖和林果业,做大开发区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形成“东蔬菜、西禽果、北花生、中加工”的农业产业化格局。目前,康平县高效特色作物面积达到46.43万亩,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30.3%;以寒富苹果为主的经济林面积达到20.3万亩;新建省级标准化养殖小区80个;生猪饲养量达到153万头,增长22%,被列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特别是2009年,面对严重的伏旱,康平全力抗旱自救,新增设施农业3万亩,总面积达到5万亩,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举全县之力发展设施农业,只是康平县农业产业化“奏鸣曲”的一部分。着眼于农民增收,以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康平农业产业链条在不断拉长。以农副产品加工园为载体,他们大力发展花生、杂粮、畜禽、林果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培植了一批市场竞争力强、辐射面广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中辽花粮油、恒裕丰泰、江苏雨润等一批农事龙头企业投资规模均超亿元,对花生、杂粮、白鹅等主导产业带动作用巨大,仅白鹅产业就可带动农民人均增收600元以上。目前,全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30家,市级龙头企业达到13家。这些农业龙头企业将有效带动产业基地80%以上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订单农业面积达到65%以上,有力推进了“一村一业”发展。目前全县162个行政村已有68个村达到“一村一业”专业村标准,从业农户占农户总数的74%。
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康平农业经济正在稳步发展,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2009年,全县农业增加值实现19.5亿元,增长3.7%,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20.5%;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7200元,增长18%。
(记者 侯永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