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俗话说“北京四合院,天津小洋楼”,一座历史名城诱人的魅力,首先来自其独有的建筑美。风貌建筑是一座城市凝固的自传,也是地域文化的典型外现。天津千百幢小洋楼,几乎囊括了西方近代建筑的所有样式——英国中古式、德国哥特式、法国罗曼式、意大利文艺复兴式、俄罗斯古典式、希腊雅典式、近代摩登式等等,风格迥异,千姿万态,争奇斗艳。因此,天津被誉为“世界建筑博览馆”。外地朋友首次来天津观光,从天津站下车,过了解放桥,鳞次栉比的外来建筑映入眼帘,令人应接不暇,恍如置身欧陆。天津这种独特的城市景观,被称为“小洋楼文化”,成为天津城市文化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随着“九国租界”洋楼的拔地而起,天津的市政建筑和公用设施开始走向近代化——邮政、电报、电话、医院、公园、报纸、煤气、电力、自来水、电车、体育场、游泳池、电影院等现代设施及文体场所纷纷涌现。
1860年开埠后的天津,在遭侵略受凌辱的同时,也揭开了向城市近代化艰难转型过渡的序幕。小洋楼文化所展示的近代城市风貌与物质文明程度,租界在市政管理、经济结构、建筑风貌、公用设施、人文意识、生活方式等方面显现出层出不穷的新气象新事物,为封闭滞后的老城区如何向近代城市转化攀升,打开眼界,激活思想,提供样板,注入活力。
另外,小洋楼文化把西方的思维模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也一股脑地带进天津,对天津年青一代,产生了巨大影响。外来的西方文化在与本土传统文化激烈碰撞和反复摩荡之中,逐渐适应,历经磨合,渐趋交融。因此,小洋楼文化成为中国年青一代向西方文化观摩学习的窗口。近现代天津籍的一些著名政治家、学者、教育家和文艺家,他们接受基础教育的青少年时代,都是在天津小洋楼里度过的。
在西学东渐的同时,伴随着小洋楼文化的形成,晚清的洋务运动和北洋新政先后以天津为北方的中心次第展开,其势亦如大潮涌起。在这种复杂的背景中,天津近代工业体系、商贸格局、金融市场、市政管理和文化结构等五大体系相继形成,为天津城市近代化和跃升为中国北方商贸中心奠定了基础。
每座城市,都有她的象征,或山川风物,或人文盛景,无论哪一种,一定是独特的——独特的来历,独特的形状,独特的韵味。
北京四合院,天津小洋楼。小洋楼,便是天津的象征之一。
历史留给天津一千多幢样式各异的小洋楼,天津的“世界建筑博物馆”标签即源于此。这千余座小洋楼的绝大部分集中在海河两岸,百年前,这里是大大小小的九国租界。
这些小洋楼按照用途分为三类:公用、民用和商用。民居部分主要集中在和平区五大道(即马场道、睦南道、大理道、常德道、重庆道)、河北区意式风情区和河西区解放南路一带,它们的主人除西方人外,大多是清廷皇亲遗老,北洋政府时期的总统、总长、督军以及巨商富贾、大家红角。
名人多故事,掩映在小洋楼里的故事更添了一丝悬念的味道。百年中国看天津,很大程度是看她的小洋楼。小洋楼是一位中华民国史的导游。归隐的静寂,思潮的预热,丰美的物象,深邃的杂糅能够在里面一一找到对应物。世界罕见的天津小洋楼建筑群把一段屈辱史斑斓记下,沧桑而成天津的租界文化。
究竟什么是一座城市的积淀?
近代天津大家辈出,在电报、邮政、铁路、教育、艺术等诸多领域领跑中国,天津历史学家罗澍伟将其归结为“近代天津的国际性和先进性带来了世界少见的城市人文景观的多样性。”——真正的积淀一定来自文化的撞击。
究竟什么是一座城市的符号?
早在1879年11月,李鸿章的德国顾问汉纳根坐轿看津城时这样评价:“在这个城市宽阔的街道上,拥有数量众多的两三层小洋楼并且带有很大的花园,让人看起来就舒服,这样的景象即使在上海和香港也不多见。”——真正的符号一定与众不同。
2
之于博大精深的天津城,小洋楼到底意味着什么?
小洋楼是张说明书,天津的海韵河风在此写意交融。20世纪初叶,时势瞬变,天津在中国的位置变得极为特殊与重要。一方面,租界是天然的政治避风港;另一方面,天津得地理、交通与海关之便,商机充盈。政要巨贾入津,一为安全,二为立业,三为享受,毕竟设施齐全的洋楼比四合院舒适许多。
五大道地处英租界黄金地段,成为当时天津名副其实的富人区。第一代居民都是有治外法权的外国人和仰仗西方势力、接受西方文化的中国人。“各有各的不幸”的中国房主们,不得西方建筑要领,根据个人好恶随意增删。这些规矩自定的私宅反而给建筑师更大的想象空间,比起那些不走模样的西方建筑,五大道的洋楼随意许多,一些西式山墙上的通气孔竟被改为老钱图案,直观地图解着中西合璧的内涵。
小洋楼是个记事本,曾经的烽烟,曾经的屈辱,曾经的奋起都刻在那斑驳的墙面。历史学家写道:“提起洋楼的历史,不能不使我们想到租界,想到1860年深秋,中英签订的《续增条约》墨迹未干(1860年10月24日,中英、中法《天津条约》在北京交换,同日签订中英、中法《续增条约》,天津当日被开辟为通商口岸),便有一名叫戈登的英国工兵上尉在天津城东南的海河西岸划定了英租界,然后设置了界石。紧接着,法、美两国也各划了一块。”
小洋楼是柄放大镜,照出城市的细节,发散城市的味道,传承城市的精神。“天津历史文化保护与发展促进会”接待外国朋友时的保留节目便是参观天津小洋楼。他们的共同感觉是:非常独特!“天津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海河、海洋孕育和发展了天津文化,构成了开放性、包容性、多元性的显著特征”,而小洋楼,正是这种特征的特征。
3
1986年,依托广东会馆创建的中国首座戏剧博物馆——天津戏剧博物馆建成,馆方请曹禺出任名誉馆长。曹先生高兴应允:“我是天津人,生长在天津,我只是想到这一点,我觉得我有资格。”
然而,时至今日,仍有很多人并不清楚曹禺与天津的渊源。“曹禺是某地人”的文化隐忧实际折射的是天津文化面孔的模糊。为了不再出现“曹禺是天津人”的质疑,抢占先进文化的制高点,本报继2003年至2004年成功推出“天津建卫600年”大型系列报道后,再度推出大型人文系列报道“天津小洋楼”。
天津小洋楼以其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复制性,已成为天津的一张醒目名片。专家介绍,以往的小洋楼读物虽不罕见,但普遍存在内容雷同、收录不全和挖掘不深等遗憾,特别是细节匮乏和考证不足更是制约了小洋楼文化的传播。本报今起启程的又一次文化长征将以挖掘城市内涵、解读城市精神为己任,以“道”和“路”为经线纬线,以区域为板块,历数分布在和平区、河北区和河西区的名人故居小洋楼,按照先“道”后“路”原则,以门牌号码为序,依次为每一座名人故居小洋楼建立文化档案,深入挖掘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人物沉浮,忠实记录民间的口述历史,遍访曾经在此生活过的名门之后,力图为读者奉献一份最为翔实的“天津名人故居档案”,使之成为一座向世界推介天津、让天津走向世界的桥梁,如果您收藏下来,稍加剪贴就是一张好看实用的天津文化地图,这些珍贵的历史遗存以及小洋楼主的跌宕命运和或可敬或可悲的人生结局,定会共鸣一番与众不同的感慨。
天津是个洋气的城市,这种洋气恰是天津多元文化的表征。100年前,这种洋气沿海河输入;100年后,天津声音由海河输出,并且以其新锐的能量和昂扬的姿态,将这种声音不断放大,传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