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本报蓝刊日前刊发《天津市10大路段最需建人行天桥》调查报道后,在市民中引起强烈反响,有关建设部门也加紧了人行天桥的建设工作,目前已有福安大街与和平路交口、中环线东兴路与中山门二号路交口两座天桥建成并投入使用。但记者经过调查发现,新建天桥都面临着使用率不高、行人依然我行我素穿越马路的情况。
调查新建天桥遇冷使用率极低
记者了解到,目前福安大街与和平路交口(横跨福安大街)、中环线东兴路与中山门二号路交口(横跨东兴路)的两座天桥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然而,记者调查后发现,新建天桥都存在使用率不高的情况。
本月15日8:00,记者来到福安大街与和平路交口,发现走在天桥上的行人非常少,大部分行人还是愿意跟随自行车走马路中央划出的通道。从马路中央走过的张小姐说:“天桥当然更安全,但和近在眼前的人行横道相比,不是很方便。”记者观察后发现,福安大街上的百货大楼公交站点,出站口紧挨人行横道线,且设有穿越马路的安全通道,而天桥则在离车站10米远处。绝大部分人下了公交车后,会直接走不远处的人行横道而非远处的天桥。
在中环线东兴路与中山门二号路交口处,记者也看到了类似情况,在早高峰时段,几乎没有上班族走天桥,步行的市民们都是焦急地望着路口的红绿灯准备穿越马路。
分析市民尚未养成使用天桥的习惯
本市闹市区新建天桥从规划建设位置上来说,是比较到位的。排除规划建设不合理的因素,市民尚未养成走天桥的使用习惯就成为了人行天桥遭遇冷落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在快速路上河东区津滨大道与泰昌道交口,虽然不远处有人行天桥,但该路口仍然设置了红绿灯,几乎没有行人通过天桥过快速路。有关部门年初曾将此路口封闭,并在路中间增加了中心隔离带,但许多市民仍然在原来路口处横穿快速路,也因此连续发生了多起交通事故。随后,相关部门只好将隔离带拆除,恢复路口的信号灯。虽然从保护市民生命安全角度考虑,相关部门快速灵活应变机制值得称赞,但也暴露了市民尚未养成走天桥的习惯的问题。
对此,南开大学交通经济研究所白雪洁教授认为,很多人不走天桥是使用习惯的问题,并且由于从众心理,这个习惯也很难被培养起来,需要媒体和有关管理部门给予积极引导。
专家观点加强管理培养行人走天桥习惯
除了积极引导外,白雪洁教授认为还应该引入必要的惩罚措施。她说:“一些天桥建成后,管理部门就将路口封闭、红绿灯关闭,但不少行人宁可冒险‘跨栏’,也不走天桥,这说明这种管理办法并不能使所有行人都走天桥。如果要在短期内快速培养起人们走天桥的习惯,我认为有必要引入像罚款或当场接受交警教育等惩罚措施。”
除了建设人行天桥外,有专家指出还可以考虑其他方式丰富交通压力解决方式。白雪洁教授说:“国内许多城市除天桥外还采取修地下通道的方式方便过往行人和非机动车,天津也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设一些地道。”白雪洁教授同时表示,从人们接受的心理角度分析,过天桥要先上后下,也就是先难后易,而走地道则是先易后难,人们可能更容易接受走地道的方式。”
主管部门安全出行,行人应走天桥
对于新建天桥遇冷的问题,市建委的相关人员表示,目前闹市区新建的天桥投入使用的时间不长,存在市民使用不习惯等因素,相信经过一段时间后,天桥的使用率将得到改善。对于一些管理不合理的方面,会联合相关部门,协调沟通后进行改善。同时,更希望市民不要只图方便,应从安全等方面考虑,多使用过街天桥。
本报交通系列调查反响强烈
日前,本报蓝刊在经过多方采访市民并将市民意见归纳总结后,筛选出了本市最为集中的应建天桥10个路段,刊发了《本市10大路段最需建人行天桥》的调查报道。报道刊发后,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读者以电话或其他方式联系本报,纷纷表示本报筛选的10大路段确有建设人行天桥的必要。同时很多热心读者还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本报反映了他们认为还应建设人行天桥的路段。经记者汇总并实地调查后,再次报道了读者认为最应建天桥的5个路段。
两篇带有本报独家观点的报道不仅引发了读者的极大关注,还成为不少网站上的热门文章。记者进行网络搜索时发现,很多网友将本文转帖到各大网络论坛中,与更多的人进行分享。
两篇报道见报后,本报蓝刊又刊发了《10大拥堵路段周报10计应对》一文,总结出了天津早高峰时段容易塞车的10大路段。对此报道,有专家指出必须增加人行天桥数量以缓解交通压力。
本报对于缓解交通压力问题的多次报道,也引起了其他媒体对城市交通状况的关注,关于交通堵塞问题的报道、调查以及天桥等设置建设进度的报道更是屡屡现于各大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