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俊兰和凉山的孩子们在一起

张俊兰(中)在凉山冒雨采访
真情演绎大爱行动诠释崇高
张俊兰同志扶贫助学事迹反响强烈人民网、新华网、中央电视台网等纷纷转发本报报道
读者网友来信来电表示学习崇高精神扎实做好工作
11月30日,本报刊发了张俊兰12年17次进凉山扶贫助学的事迹后,社会各界反响强烈,国内各大网站纷纷转发,读者和网友纷纷打来电话、写下留言,表示深为张俊兰的崇高品德和奉献精神所感动,要认真学习张俊兰的先进事迹,扎实做好本职工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牢记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
市老同志也是天津日报老总编石坚说,看到张俊兰的事迹,我们全家人都感动得落泪。身为年青一代的党报记者,张俊兰能够紧密联系群众,奔赴凉山到最贫困的地方去,这种一心为民的思想境界、大爱无私的高尚品格、深入采访用事实说话的勇气和肯于艰苦奋斗的精神,是我们新闻工作者应当弘扬和学习的。
天津日报的老记者王淑琴,今年已经78岁了。她说,张俊兰是好记者,我太感动了。我们要向她学习,到群众中去,扶贫救困。
天津日报记者江海说,张俊兰的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大善与大爱,让我们感觉到温馨,自我意识当中增加了“责任”的阳光。
天津电视台《中国纪录片》编导朱秉慧说,张俊兰面对凉山彝族同胞所付出的感情,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这包括扶贫成就的喜悦与面对亲人的内疚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感受,是难以承受的生命之重。但是作为新闻工作者,职责高于一切,这是我们的使命。
天津市群众艺术馆馆长、著名作家李治邦说:“一位普通的党报记者,12年中17次进凉山,把1000多万元善款送到贫困彝族同胞手中,张俊兰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在孩子们的眼中,她一定是一位温柔的妈妈;在公众眼中,她既是一位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新闻工作者,也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女性。”
“坚毅品格、高尚情操令人敬佩”
张俊兰的事迹不仅情暖凉山,也深深感动着津城一颗颗善良的心。
著名作家、编剧张永琛说:“读了天津日报记者张俊兰的事迹,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一位文字工作者能够身体力行,12年默默无闻地助贫扶弱,这种坚毅的品格、高尚的情操令人敬佩。虽然我们身在不同行业,但都有这样一颗赤子之心,都要为社会的进步、民族的团结尽一份责任。”
华夏未来少儿艺术中心主任赵骞说:“一个弱女子,十二年如一日,资助数千名贫困儿童,用自己的双手托起了无数稚嫩的希望。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坚毅的品格和一颗纯洁的善心。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像张俊兰一样,让更多的孩子看到未来,看到希望。”
和平区泰安道社区77岁的于庆涵大爷看到张俊兰的事迹后,感动得热泪盈眶。他不住地说:“多好的孩子啊,她不光是年轻人学习的榜样,也是我们老年人继续发光发热、奉献社会的动力啊。”
出租车司机王淑贤说:“虽然自己一直为老弱病残免费开车,但和张俊兰记者比起来却是那么渺小,我还要向她学习,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学习先进事迹传播道德火炬
理工大学王秀杰来自四川凉山,是一名在张俊兰的关心和捐助下走进大学的贫困生。他说对张俊兰的感激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我会用实际行动来回报张阿姨。我明白她要的不是别人都对她好,她希望她的爱能够带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我会沿着她的路勇往直前,扩大她的爱。我想这是我报答张阿姨的最好方式。”
2001年以来,在张俊兰的热心引荐下,香港福慧慈善基金会在南开大学设立了“福慧特别奖学金”和“福慧爱心奖助学金”,目前已有500余名品学兼优、家境贫寒的学生获得了100余万元的奖励和资助。南开大学文学院新闻学专业研一学生宋娜就是其中之一。她说:“作为受资助的学生,我能做的除了感谢,就是向张俊兰学习,去敬老院、做志愿者、捐助需要帮助的人。”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大一学生龙滢说,张俊兰姐姐用十二年的坚持与努力给了很多人生活下去的动力与帮助,她用自己的无私奉献诠释了允公允能之精神,她也深深地教育了我,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要勇敢地肩负起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服务社会。
理工大学学生刘光明对感恩有了更深的理解,他说,真正的“感恩”是一种付出,是对社会的回报,只有树立这样的信念才能真正懂得“感恩”,理解“感恩”,升华“感恩”,真正成为回报社会的充满感恩之心的人。
市慈善协会负责人说,张俊兰的奉献精神,为我们这个时代,为天津市的慈善事业树立了典范,时代需要这样实实在在做慈善的典范。
网友留言:张俊兰的事迹感动中国
11月30日,人民网、新华网、中央电视台网、中国记协网、中工网、中国经济网、新民网、北方网、搜狐、网易等纷纷转发本报报道,网友们盛赞张俊兰同志的崇高品德和奉献精神。
网友“光明在人间”在大洋网上留言:“善良,是用行动书写的,而不是默默地流泪。身为一名记者,张俊兰用手中的笔告慰悲伤者的悲伤,用行走书写人间大爱。有了更多的张俊兰,我们才会感受到生活中还有如此灿烂的阳光,不做那锦上添花,只要那雪中送炭。”
名为“月光很美”的网友在搜狐上留言:人做好事不难,难的是始终如一地坚持。
网友“山谷百合”在北方网上留言:我为天津感到骄傲。以前,我们天津有白芳礼,他一生支教,只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读书。今天,张俊兰,从海河边奔赴数千里地之外的凉山,抛家舍女,只为了让彝族孤儿能够靠知识改变命运。她是我们天津的骄傲,她让大爱从海河畔涌向四面八方,感动中国。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作出决定
开展向张俊兰同志学习活动切实履行新闻工作者神圣职责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党委日前作出决定,在集团编辑记者、干部职工中深入开展向张俊兰同志学习活动,进一步牢记使命,坚定信念,热爱人民,甘于奉献,做好本职工作,更好履行党的新闻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张俊兰同志1984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同年进入天津日报社任编辑、记者至今。自1997年代表天津地区新闻工作者参加“中国百名记者志愿扶贫团”走进四川凉山彝族地区从事新闻扶贫工作以来,她热心从事建校、助学、赈灾、扶贫、救助孤儿等工作,受社会各界委托在凉山兴建了3所希望小学,与海外慈善家合作在4所院校设立了奖助学金,受到持续资助的贫困生数千名,建立了24个孤儿班,帮助1200多名学龄孤儿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在凉山投入扶贫助学资金已经超过1000万,两次被国务院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称号,树立了新时期优秀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集团党委要求,各部门、各系列报要认真组织开展好向张俊兰同志学习活动,学习她无怨无悔、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学习她一心为民、扶贫助学的道德情操,学习她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进一步强化理想道德教育,弘扬社会正义,培育良好氛围;要把学习张俊兰同志活动同巩固学习实践活动成果结合起来,同深化“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同自身工作实际、思想实际结合起来,鼓舞士气,振奋精神,焕发激情,凝聚力量,进一步提高舆论引导水平,不断增强党报公信力和影响力,为推动天津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情暖凉山——张俊兰12年17次进凉山扶贫助学纪实
张俊兰,天津日报记者,在人生最灿烂的岁月里,在长达12年的时间里,17次深入气候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发、瘟疫贫穷互现的四川凉山,把1000多万元善款送到贫困的彝族同胞手中,在凉山兴建了3所希望小学,在4所院校设立了奖助学金,持续资助了数千名贫困生,建立了24个孤儿班,帮助1200多名学龄孤儿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赶赴重灾区救助危难同胞……她两次被国务院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称号。
她,不是彝族女儿,但她的心是凉山上坚韧的索玛花,用生命激活生命,穿越挑战人类的西南蜀道、温暖祖国边陲荒山。
她,不是康巴汉子,但她的胸膛日日夜夜流淌金沙江畔的涛声,任征途高崖石滚、急流险滩,用大爱架起桥梁,让真情彰显道德的力量。
张俊兰,天津日报记者,在人生最灿烂的岁月里,在长达12年的时间里,17次深入气候恶劣、自然灾害频发、瘟疫贫穷互现的四川凉山,把1000多万元善款送到贫困的彝族同胞手中,在凉山兴建了3所希望小学,在4所院校设立了奖助学金,持续资助了数千名贫困生,建立了24个孤儿班,帮助1200多名学龄孤儿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第一时间赶赴重灾区救助危难同胞……她两次被国务院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称号。
这是一个瘦弱的女子,是什么让她内心具有如此强大的力量,一次又一次踏上数千里的路程,不是归途,却梦萦魂牵;素不相识,却千里相援?是什么让她面对万丈悬崖、滔滔江水、风霜雪雨,从不言弃?她为什么义无返顾,千辛万苦无怨无悔,用一双手撑起爱的桥梁,用一双脚攀登道德的高度,用一支笔温热人们的心灵?
每一次进凉山,都带着无数牵挂
顶着蒙蒙冷雨,越野车在艰难攀登,这是一条从峭壁上炸出来的羊肠小道。车窗外,看不见路面,一边是刀削斧劈的石崖,一边是波涛滚滚的金沙江。
张俊兰依靠在车门,身体随车颠簸。从天津到成都,又在火车上度过一夜进入凉山,再改乘越野车驶往布拖县、金阳县、冕宁县的高寒山区,她已经疲惫至极。猛然,她感到身体一震,汽车在攀爬一个陡坡时忽然失控,倒退着下滑,眼看就要跌下悬崖,坠入正在上涨的河水,车子竟奇迹般地停住了。原来,有一块石头恰好顶在车轱辘下面。
初进凉山的人们惊出了一身冷汗,张俊兰却出奇地平静。凉山的路,她已经走了太多、太久,历险已是家常便饭,生死早已置之度外。今年8月冒雨进入高寒山区工作的第一天,道路就被泥石流、山体滑坡、路基塌方等阻断五次,她甚至眼看着飞石在前方不远处滚落,挡住去路。
她知道,除了往前走,自己别无选择。因为,在前面,有人需要她,许多面临辍学的贫困学生、无依无靠的孤儿和老人、断粮遭灾的农牧民在等着她。
一切始于那次“新闻扶贫”。
1997年,张俊兰参加了由中国记协、国务院开发办、中国扶贫基金会组织的“中国百名记者志愿扶贫团”,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开展新闻扶贫活动。
走进凉山,眼前的景象,让张俊兰触目惊心:男女老少衣不蔽体,赤脚走在山路上,在风中冻得瑟瑟发抖。

昔日的流浪孤儿成了寄宿制学生,使张俊兰无限欣慰

与凉山民族中学受助学生在一起
低矮窄小的土屋,阴暗潮湿,四面透风,人和牲畜同住一起,没有家具,没有床,没有被,没有桌凳。白天,人们披一件类似披风的破“察尔瓦”御寒,夜里守在火塘边睡觉。当地人说,这里没有水果、蔬菜,一年到头,如果能用清水煮土豆蘸着盐粉和辣椒粉填饱肚子,就是天堂一样的日子。不仅如此,洪涝、伏旱、冰雹、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轮番肆虐。就在她们进山之前,一场泥石流使美姑县一个小村的150多人全部丧生。
在海拔2800米的布拖县特木里镇洛日村,张俊兰走进了一间昏暗土屋,好一会儿,才看清一位彝族老妈妈和两个孩子,正围坐在火塘边的泥地上,土墙裂开很大的口子,屋顶满是漏洞,可以望见一小片一小片的天空。老妈妈64岁了,脸上满是刀刻一样的皱纹。两个孙子,一个五岁,一个三岁,已经失去了父母。祖孙三人靠村里人周济一点土豆艰难度日。看到衣不蔽体、蓬头垢面、瘦瘦弱弱的孩子,决堤般的泪水顺着张俊兰的面颊淌落。她掏出随身携带的百元人民币,无言地放到老妈妈手里,转身走出了屋子。
张俊兰心中响起一个声音:“让我用自己这一辈子来帮助他们脱贫!”
回来之后,她整夜整夜地做梦,泥石流、山体滑坡、洪水、瘟疫……闭上眼,就会听到山寨里的土鸡在黎明前发出凄怆、悠长的啼叫,令人心碎。
“我和女儿好不容易把你盼回家,你却没有把心带回来。”丈夫最了解她。
两条并不脏的棉被,被她拆洗得干干净净,晾干之后,一针一线缝制。手指一次次被扎破,殷红的血珠滚出来。整整两天缝完棉被,装入纸箱,拖到邮局,寄给布拖县阿菲莫日洛老妈妈。这时,她感到腰酸背痛,疲惫不堪,但她知道,只有这么做,心情才能好一些。
从邮局回来的路上,她一遍遍问自己:还能为他们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