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台春秋谱华章——记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南开大学教授申泮文
中国网·滨海高新讯 在南开大学提起申泮文的名字可谓无人不知,大家都尊敬地称他为“申公”。这位耄耋老人受到人们的敬仰,不仅因为他是活跃在南开校园的93岁老人,更重要的是因为他个人的“传奇”经历——作为我国当代无机化学学科奠基人之一,他69年没有离开讲台,直至今天仍坚持给本科生上课,成为执教基础课时间最久的化学家。他创下了我国化学教育和研究的多项“第一”:编写出我国化学界第一部中文教材;第一个引入美国科技出版物;最早开展金属氢化物化学研究,研制出我国第一代镍氢电池,填补了此项技术的空白;第一个在化学教学中应用计算机技术,主持完成我国第一部多媒体化学教科书软件……目前他持有国际专利2项、国家专利30项、国家知识产权2项,并且以65卷册、4000多万字的著作,成为我国最高产的化学家。
“我感到自己身上有一种责任,那就是要努力把年轻人培养成才,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尽一份力量”
1940年申泮文毕业于西南联大化学系,经历了旧中国的积贫积弱,目睹了外敌入侵的战火纷飞,在传统“南开教育”的影响下,他逐渐立下了教育强国的宏愿。无论在条件优越的南开大学还是在基础薄弱的山西大学,无论在宽松的教学科研环境还是身处特殊年代的逆境之中,他始终没有放弃为中国教育事业尽一份责任的人生追求,并为此倾注了毕生的心血。
几十年来,他每天早晨四点多就起来开始工作直到深夜,好像从不知道疲倦,即使在“文革”中被拉下讲台的时候,依然坚持笔耕不辍。1959年为支援西部建设,申泮文主动报名支援新建山西大学,一干就是20年。
那时候的申泮文风华正茂,年富力强,给学生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总是提前在教室门外等候上课的铃声,登上讲台就开门见山,立即进入角色。课堂上他是一位严肃的讲师,课下他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在那个时期,学习外语常被人看成是崇洋媚外的事情,只有暗地里偷偷地看。申泮文顶着压力,公开支持学生们学好外语。他从1957年开始承担中苏科技合作项目,同时又组织翻译美国化学会的一套《无机合成》丛书。为了帮助大家学习专业外语,他把翻译工作分给这些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每人一个小题目作为作业来完成。他一个一个地给学生批改病句、错字,之后让大家把批改过的作业誊写清楚再交上来。这样做有效地锻炼了学生专业英语能力,却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相当大的工作量。
申泮文十分看重本科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因此几十年来一直坚持为本科生上课。如今他面对着“80后”甚至是“90后”,依然能够潇洒自如,丝毫看不出彼此有代沟的存在。在人们眼中,申泮文永远是一个不保守、喜欢“赶时髦”的人。他80岁开始学电脑,85岁凭借《化学元素周期系》多媒体教科书软件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他90岁时在网上开通博客,成为我国年龄最大的网络写手。有人评论他:“93岁的年纪39岁的心。”申泮文自己也承认,“我有一颗年轻的心。”他注重因材施教,紧扣学生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兴趣,上课时,他总是风趣幽默,激情四溢,把生涩的化学知识通俗易懂地讲解出来。每次上课200人的大教室都座无虚席。学生们是他的弟子,也是他的“粉丝”,有的下课求签名,有的上过课后甚至放弃了转学其他专业的想法。2007年夏天的一个周末,白昼如夜,暴雨瓢泼,这天恰巧是申泮文为本科生上课的时间。正当大家焦虑不安的时候,申泮文准时出现在教室门口。看到老先生额头的雨水顺着皱纹滴落在讲台的那一刻,教室里掌声如雷。
“我不喜欢单干户,大兵团合作才能推动学科的发展”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多年来,申泮文一直坚持“大兵团作战”的思路,通过集体力量,发挥团队精神,共同完成课题,推进教学科研发展进步。山西大学1965届的同学们对当年的生活仍然历历在目。那时凡是申老师组织研究试验,必定是“大兵团作战”。1961年暑假,刚刚学完分析化学,申泮文组织大家完成一个不用硫化氢分组试剂的定性分析系统。实验中他把学生分成小组,分工负责,又联合讨论。他讲解如何理论结合实际,动员学生查阅资料参加设计,建立研究框架和技术路线。他手把手地教学生们实验技术,细心检查实验效果和进度。经过一个暑假的通力合作,完成了“一个与元素周期系密切结合的定性分析系统”研究,论文在科技刊物上发表。通过这样经常性的协同作战,学生的科研能力大大提高。这个班75名毕业生中后来有8人取得正高职称,50人取得副高职称。
1980年,已经回到南开大学担任无机化学教研室主任的申泮文,面对十年浩劫造成人才短缺的情况,提出“培养高层次人才,应该立足于国内”的主张。他以建设无机化学重点学科为目标,用“三个五年”,以“传、帮、带”的形式,有计划地培养学科带头人,建设教师梯队。在第一个五年之内培养出一批副教授,第二个五年之内培养出教授,第三个五年之内培养出博导。他倡导恢复助教制度,聘请品学兼优、责任心强的本科毕业生担任助教,专职助课、辅导、批改作业和实验报告,同时在职培养其直接攻博,既提高教育学生的质量,又同步培养优秀教学主讲人才。他安排开展了无机合成、配位化学、生物无机化学三个方向的科研工作,开设了一整套质量较高的研究生学位课程,为教师成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到1996年南开大学无机化学学科脱颖而出,培养出教授19人、副教授17人、博士生导师7人,拥有在学博士、硕士50多位。建立起了新能源材料化学和应用化学两个研究所,承担“863计划”和“973计划”的多个研究项目,共取得国内外专利30项。他的这一培养教师的模式于1989年获得优秀教学成果奖,而这批教师至今仍然在申泮文的教学团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08年,申泮文院士带领的南开大学无机化学创新教学团队,入选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的我国首批国家级教学团队,成为化学教学领域的国家队。作为团队带头人,申泮文致力于推进教学的传、帮、带,给青年教师创造条件,把他们推到教学和科研的第一线,如今他的团队中有院士,有长江学者,还有国家级教学名师,先后获得3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没有爱国主义作基础,任何教育都是空谈”
作为化学教育家,申泮文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学习能力,还特别强调爱国主义教育。他认为南开学校之所以培养了无数治国良才,是与南开精神密不可分的。南开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提倡学生苦读进取,应有“爱国乐群之公德,与服务社会之能力”,这与我们今天的教育方针是完全一致的。作为抗日战争的亲历者,申泮文见证了1937年7月28日侵华日军在海光寺架起大炮,炮轰南开大学的野蛮一幕。他经常对学生们说,“我经历过抗日战争,深刻感受到爱国主义氛围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从1987年起,申泮文把自己收藏的图片制作成展牌和幻灯片,每年都自费举办爱国主义教育展览,影响着一批又一批南开学子。每年新生入学,南开大学的很多院系就会邀请他开办“铸我南开魂”系列校史讲座。对于这样的邀请,申泮文从不拒绝,他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我们教师的社会责任,不是额外工作。孩子们懂得爱国爱校是大好事,我要支持。”曾经就读于南开中学的王普周和他的同学们更深刻地感受到了申爷爷的“可爱”。“我们搞爱国主义团日活动,想拜访爷爷,听爷爷讲南开精神,可当时爷爷正住院呢。”大家听到这个消息本来不抱希望了,没想到老先生一口答应了采访,“电话中爷爷还告诉我们要下午3点才能去,因为那时护士长不在,没人查房。”在南开校园申泮文被师生们誉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先行者”。对此他表示:“不应该我做先行者,每个人都应该当先行者。我们办教育就是为了建设国家。只有每个人都爱国,国家才有希望。”
申泮文把自己的经历总结成一个公式:“事业的成就=教育+勤奋+机遇+奉献,而灵魂是祖国”。他这样严格要求自己,也在细微之处影响着学生。申泮文是一位没有出国留学、没有博士学位的中科院资深院士,但是他积极创造条件让青年师生出国深造,参加国内外各种形式的教学培训和交流研讨。他常对学生讲,“科学技术没有国界,可是科学家有祖国,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是为祖国人民谋福利。”2004级本科学生彭宇星入学后聆听了申先生的《双语化学》课程后,不仅被他的渊博学识所折服,也被老先生的儒雅风度所感动。因为知道是资深院士讲课,所以同学们都提早一个小时来到教室。上课铃响后,申先生准时站在讲台上,但第一句话让所有同学目瞪口呆,“按照国际上女士优先的原则,请前三排男生起立,将座位让给女生。”至今,化学系所有的班级都保留着这样一个传统,无论大课小课,前三排的座位永远属于女生。“我希望以后能做像申爷爷一样的教师。”毕业前夕,彭宇星主动报名参加了学校的“百人计划”,到国外继续读研,学成之后返回学校为祖国、为南开效力。每每看到这样上进的学生,申泮文心里总是由衷的高兴。他不仅亲自为彭宇星指导毕业论文,还亲笔为他修改写给国外院校的申请信。“说是修改,其实爷爷简直就是为我重写了一遍。”拿回自己申请信的那一刻,小伙子的眼睛湿润了,整张A4打印纸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申先生的修改意见,大到专业方向,小到词汇语法,都事无巨细修改妥当。
“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增强危机意识,为国家的教育事业提供意见”
申泮文经常告诫学生,要求工作进步,必须有前瞻性、有远见,因为自己几十年的治学经历就是坚持了“远看十年,近看三年,抓住机遇,先走一步”的信条。
早在1985年,申泮文到美国密歇根大学作访问学者时发现,计算机技术已经在美国高校应用到了化学教学研究之中。他机敏地得出计算机与化学结合必然是发展趋势的判断,但同时也为我国还从未涉足这一领域而感到忧心忡忡。回国后,他一方面邀请美国学者到中国来讲学,一方面着手开展计算机与化学教学结合的研究。1997年,他创建“南开大学化软学会”,利用师生课余时间和力量,攻研新兴学科“计算机化学”,作为新形势下进行化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手段。他说:“未来的化学,实验、理论、计算机,一个也不能少,这是未来化学的‘三驾马车’,我十分赞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化学教育也应当科学发展、与时俱进。”经过多年的努力,他的教学团队和课程组,已经连续两届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本科生基础课程“化学概论”成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和理科基地名牌课程,不仅开辟了计算机化学与量子化学相融合的道路,也培养了一批跨化学与计算机学科的中青年教师和学生,为化学科学与化学教育向未来现代化进军奠定了基础。
近些年来,申泮文把更大精力倾注到教育改革问题上,不仅关注更是主动参与。通过多年的跟踪研究,申泮文发现我国高校化学教育与美国著名大学化学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方案比起来,竟然落后了几十年。他对百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颁发历史进行了认真回顾和总结,结果发现在最近的25年间,超过60%的奖项落在美国,美国不但成为科技大国,而且是科技强国。特别值得重视的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约80%是大学教授。我国的高等科学教育,是百年前从国外引进来的,要使我国高教事业发展进步,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随时追踪国际发展形势,虚心学习外国先进经验,加强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建设和改造。上世纪末,申泮文组织成立了“南开大学近代化学教材丛书”编纂委员会,自任主编,组织专家编著与国际水平接轨的高校化学新系列教材。经过10年努力,已经编写和出版化学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和电子课件等30部36卷册,总字数近2000万。他的教学改革成果已经从南开大学走向全国各大高校。对于这项全新而庞大的教学工程,已经93岁高龄的申泮文充满信心:“我搞的都是开创先河的,没有人搞过的。我希望这些教学成果从南开大学出发,惠及全国更多的高校。”
“日既暮,而犹烟霞绚烂;岁将晚,而更橙橘芳馨。”申泮文经常说:“我已垂垂老矣!那风华正茂、奋发有为的年代已经一去不返,只有趁着夕阳尚美好,老牛自奋蹄了……”然而耄耋之年的申泮文以超人的毅力和永不倦怠的精神取得的成绩是令人瞩目的,也赢得了人们的普遍认可。近几年他先后被评为“2005年度中国十位最令人感动的老师”、“2005年中国十大教育英才”、“2007年度感动天津十大人物”、“2008年中国教育年度新闻人物”,并获得“2008年全国老教授科教兴国贡献奖”等荣誉奖励。日前,在教育部组织开展的第五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评选表彰活动中,申泮文成为年龄最长的入选者。日前,他又被评为“感动天津人物——海河骄子”。
在今年初召开的2008中国教育年度新闻人物颁奖晚会上,评委会给予申泮文这样的评价:“他是我国当代无机化学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一位可敬的老人,一位智慧的科学家,也是一位永远充满激情的教师,93岁的高龄依然坚守教学第一线。老骥伏枥,躬耕于教育。”今年教师节前夕,一批又一批学生带着祝福来看望申泮文先生,他不失时机为同学们提出了四点建议:“首先,大家要锻炼好身体,才能更好地为祖国服务;其次,大家要培养良好的品德,特别是爱国主义观念;第三,要学习好文化知识;最后,要积极参加社会活动,锻炼自己做事的能力。只有坚持‘动脑、动手、做事’并重,才能更好地发展。”
这就是申泮文,一位睿智的化学家,一位充满责任感的人民教师,一位可亲可敬的老者!